相关内容列表:
K12专稿:高考语文试题再回眸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7-24

    高考结束半月了,考试分数也即将下达,可至今有关高考语文试题的争论仍未平息。笔者认为这样的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笔者想就语文试题的作文及其他一些有争议性的题目,与各位网友一起再度回眸高考。

    一、高考语文作文与网上语文课堂一课惊人相似!!!(见郑有才在http://best.163.com/~zheny/)发表的《讲评<△和○的 联想>》)

    (一)、200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 ○△(半圆)(八卦图之一)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因为圆形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唯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那有这样的经历吗?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1、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的都可以;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二)、讲评《△和○的联想》

    讲评人:《作文岛》(http://sq.k12.com.cn/~zowendao/)编辑 张永程

    作文作者:吉林一中高一:毕然

    作文原文:

    生活中,△和○几乎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都对它们的存在麻木不仁了。但真的认真思考它们的意义,不仅包罗万象,而且也十分有趣。⑴

    首先,它们是从数学上定义出来的。三条线段围成的几何图形称作△,而一条线段绕定点旋转而扫过的轨迹称作○。自然它们也有许多不同特点。⑵

    由于○的中心到四周任何距离都相等,所以旋转起来高度并不会起变化,人们因此制成了车轮。而由○引申却可以想到四周上每一个点地位平等,由此人们制造了圆桌,它在联合国有的会议上可以大大发挥作用,避免因座位而引起不必要的国际纠纷。⑶

    而△在理论证实下,它最稳定。你可以用木棒组成任意多边形,使它们的接处可以活动,而唯一能不随受力而改变形状的只有三角形。人们由此而想到把篱笆编成三角形的孔状,以及三角架。如果由△引申的话,在家庭中,父母和一个孩子是稳定的重要因素,这样成分构成的家庭最不容易分散。在军事上,有三个军事集团三足鼎立,最难出现大规模战争,因为谁都怕第三者得渔翁之利。⑷

    ○,它的特点之一是当周长相等时,○的面积比等周长围成的其他图形的面积都要大。这就是为什么碗、桶、盆、盘都要制成圆形。○引申为包容,像在数学上用○来圈住集合中的元素,表示集合间的关系,给人很形象的感觉。⑸

    △,它是任何一个复杂的多边形的构成部分,任何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三角形,体现了微积分的思想。而这个性质使复杂陌生的问题变得简单,从而得到解决办法,这就是“化归”的核心思想。⑹

    ○,在物理学上也有不可思议的道理,像星球发展论。由于核心对外界物质的相同引力,向心力与离心力作用,星球多呈类球形,而球形正是○的立体形。⑺

    △,在坚硬的物质受到打击而粉碎,表面看形成杂乱无章的几何体,但经过洞察和统计,形成三棱锥的几率最高,这怎能不令人惊奇。⑻

    在心理学角度,喜欢圆的人往往比较随和,随遇而安,特点不明显。而喜欢三角形的人思维独到,性格有个性。⑼

    △和○在哲学观点上也有不同的体现,○体现出全面周密的思考方式,而△体现出多角度辩证看问题的方法。⑽

    可不要小瞧这△和○,它们在高科技的前沿战线、思想领域、生活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单有这样一个学科,研究△与○的关系呢!(11)

    讲评: 这篇作文,思路广阔,从△和○联想到联合国的圆桌、三口之家、三足鼎立的军事形势、宇宙的星球、人的心理等等, 类似一篇文艺性科普作品,写好了是一篇联想广泛的科技散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很好:开头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读者思考司空见惯的△和○的意义;结尾在总结△和○的意义之后,引导读者从现实生活想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研究△与○的关系的新学科”。开头和结尾的语言朴实、简洁明快。

    文章共分为11个自然段。⑴⑵两段是总说,介绍△和○的普遍性和几何学上的定义。接下来,介绍△和○的不同特点所导致的它们在不同领域上的广泛作用和意义:⑶⑷两段谈到了△和○在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⑸⑹段谈到了△和○在数学上的作用;⑺⑻段谈到了△和○在物理学上的作用;⑼⑽段谈到了△和○在心理学和哲学上的作用;(11)段结尾,总结全文,预示未来。全文思路是清晰的,结构是合理的。

    由于题目并没有限定文体,作者把它写成了一篇说明文,在多数学生把它写成议论文的情况下,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既然写成了说明文,除了联想广泛之外,还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准确、所涉及知识的科学性,在这方面,本文需要修改、完善。文中有的语句有表达不准确的毛病,比如,第⑶段“由于○的中心到四周任何距离都相等,所以旋转起来高度并不会起变化,人们因此制成了车轮。”这一句就有问题。“○的中心到四周任何距离都相等”没问题,人们制造车轮与圆的特点也肯定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是这个关系作者没有写清楚、写正确。第⑸⑹段谈到了数学问题,说明得不透彻。这些毛病有的是受作者知识所限,有的是语文修辞表意不清的原因引起的。在作文时,没有把握的知识就不要写,写了即使从语文角度看没有问题,但一旦别人读不懂,也会影响成绩的。至于纯语言上的毛病就不可原谅了,应当认真修改。

    从文章的内容上看,删掉一些知识不清楚的段落,加上介绍由△和○的关系所引起的联想、介绍一些这方面的应用就好多了。那样全文内容会更丰富、更有气势。实在写不出科学上的应用,写一些日常生活上的“科技含量”不大的应用也可以嘛,比如同一辆自行车上就有三角形的车架和圆形的车轮,圆规是用来画圆的,但它画圆时却是一个三角形。

    有一得常常就有一失,文体的新颖伴随着知识表达得不很透彻。减少所失、增加所得,是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要考虑的。作文也应当这样。(更多请浏览《作文岛》http://sq.k12.com.cn/~zowendao)

    (4月2日讲评) (From:网上语文课堂)

    (三)、粗谈今年高考作文题(吉林张永程 )2000-7-10 17:17:35

    看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感到印象不太好。连续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再加上什么概念之类的作文比赛的题目,都越来越脱离实际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一条真理。也许有的人会说,考题也没有不让学生写生活呀,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考题对他们是有相当强的引导作用的(考场上和考场后)。想一想,今年克隆,夹着咬苹果,明年四个图,夹着捡小鱼,思维是发散了,可是散和不散的辩证关系谁考虑过呀!应当时不时地出一些更贴近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的高考作文题,考察学生观察生活、调查社会、思考生活的题目,引导学生多写一些像《来自沈庄的报告》那样的沉甸甸的文章,少写一些无病呻吟、胡思乱想的文章。当然我决不是提倡每年都考与社会生活有直接关系的题目,决不反对作文的联想和想象,但我也不赞赏年年让学生“发散”。

    至于说今年的高考题目与网上的文章相似,我想无可厚非,偶然因素多吧!但假如因此能引导学生注意网上学习(我调查,学生上网学作文与年级成反比关系,小学生多,中学生少,其中高中生就更少了),因此能引导像我们这样的人更好地办好教学网站,也未尝不是好事。

    (四)、浙江一教授:2000年高考作文试题如此惊人地相似----不可取!

    今年作文试题如此惊人地相似,我以为不可取。当然这也可能是无意之间撞车,但看来不像而像是从什么地方顺手拿来的。但这种拿来主义在一所学校从试题库中可以抽取,用于全国考试的试题则不行。我以为全国考试的作文题必须是新命题的,否则不能达到考试目的;如此惊人相似的命题——我以为是“拿来主义下既有命题,既不利于高校录取新生,也不利于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对否,请命题者和大家教我。 (浙江湖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李广德教授)(From:网上语文课堂)

    (五)、K12新闻:今年高考作文题选自泰州中学洪钟礼主编的新教材

    今天上午10点,全国高考命题组负责人致电江苏泰州中学副校长洪钟礼,就今年高考作文题材料选自泰州中学洪校长主编的教材一事作通报。

    今年的高考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题为: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其提供的作为话题的四幅图,选自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洪校长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1册(修订本)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该教材修订本将于今年秋季在全省60个县市首次使用)。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人,被日本翻译引用为教材课文。我省的新教材中的课文又译自日本教材。应该说,新教材中的这篇课文,是今年高考作文的最佳范文之一。 (From:k12.com.cn)

    (六)、《羊城晚报》7月11日文:高考作文题曾在某“作文训练题库”出现过......

    今年高考的作文题早已在2000年1月初由上海市写作学会编、百家出版社发行的《高考考场大作文训练题库》中出现过!记者日前获悉,广州不少考生都曾在这本发行1.05万册、在各大新华书店有售的“训练题库”中看过相近的练习题。   

    本次高考的作文试题是“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而在《高考考场大作文训练题库》(中篇)、第134页57条“热点预测题”中,可以看到一条所给予学生的写作材料与高考作文试题极其相似:“从圆形、直角三角形、月牙形、半月形、斧头形这五个图形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以‘从一道智力测验题想到的’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议论文”。在该题给学生的提示中,记者看到“发挥想象联想,从材料中找到感点,联系生活实际。要写好这类文章,需引申发挥”等字样,这与考后老师们的分析——如何把握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说法大致相同。更令人不解的是,高考作文题给予考生的写作材料可在该书所附设的范文上找到相近的句子。

    对于本次高考语文试题与考前公开的资料相类似和雷同的问题,国家考试中心副主任昨天表示“不愿置评”。 (龚丹枫)

    (七)、《网上语文课堂》:高考作文题越来越脱离实际生活

    看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感到印象不太好。连续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再加上什么概念之类的作文比赛的题目,都越来越脱离实际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一条真理。也许有的人会说,考题也没有不让学生写生活呀,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考题对他们是有相当强的引导作用的(考场上和考场后)。想一想,今年克隆,夹着咬苹果,明年四个图,夹着捡小鱼,思维是发散了,可是散和不散的辩证关系谁考虑过呀!应当时不时地出一些更贴近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的高考作文题,考察学生观察生活、调查社会、思考生活的题目,引导学生多写一些像《来自沈庄的报告》那样的沉甸甸的文章,少写一些无病呻吟、胡思乱想的文章。当然我决不是提倡每年都考与社会生活有直接关系的题目,决不反对作文的联想和想象,但我也不赞赏年年让学生“发散”。

    至于说今年的高考题目与网上的文章相似,我想无可厚非,偶然因素多吧!但假如因此能引导学生注意网上学习(我调查,学生上网学作文与年级成反比关系,小学生多,中学生少,其中高中生就更少了),因此能引导像我们这样的人更好地办好教学网站,也未尝不是好事。 (From:网上语文课堂 http://61.132.96.134/ycy/)

    (八)、上海大学白坚:出题先生的“创造性思维”(题目是编者加的)

    郑有才先生:

     你好。来信收到。你要我谈谈对于今高考的体会,我倒是真有些想法。

    首先是电白和郴洲的作弊,恕我孤陋寡闻,好象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虽然据报道,几头害群之马已经捉拿归案,但是,各级教育的主管部门就没有责任了吗?我们在谈到任何工作的时候,总是说“……关键在领导”。现在出了问题,“关键”也该“在领导”吧!。高考作弊的发生,是泄露国家机密的严重渎职行为;是对国家录用人才手段的极大破坏;是对考生权利的严重侵犯。

    其次看看全国卷的作文题,严格地说,牵涉到国家级的升学考试,其题目应该经过严密审核,具有独立性、单一性、创新性和时效性,不应该简单录用已经出现在现有出版物中的内容,更不应该简单选自某些已经编就,还未发行的教材。这是高考试题纯洁与公平的保证,也是高考出题着应该遵循的原则。

    今年作文题目不要说和你说的张永程先生的题目撞车,还和旅美博士黄全愈多处的讲演一致。黄全愈到上海后,我和他见了面并谈了很久,他和我亲口讲到了“多种答案”的思考。这个问题在他的书《素质教育在美国》中好象也都谈到过。

    另外,我看到过好几本有关创造性思维的书,也都相应地举过这个例子,提法相差无几。所以,这是一道很普通的并不希奇的题目。

    很显然,做过张永程先生那个题目的学生,听过黄全愈报告的学生,看过上述关于创造性思维书籍的学生,一定对以上题目“神交已久”。

    运用“多种答案”的“思想”是可以的,但是,具体的题目却务必重拟。出题的先生们要求学生有“创造性”,而自己却连套用别人的“思想”出一道新的题目的“创造性”都没有,岂非咄咄怪事!

    相同的情况1999年卷中也有。去年上海卷的作文题为“回声的启示”。和这道作文题一模一样的题目早已刊登在我的朋友、上海教育出版社原《语文学习》主编、同样的中国写作学会全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会长樊守纲先生编著的《作文题库》中(漓江出版社1994年版)。当那些专职教育批评家们又在一年一度地为新考题的“创新性”“独创性”而敲锣打鼓的时候,我却不得不抚摩着樊先生送给我的《作文题库》,暗想:“樊老兄啊樊老兄,您的题库真可谓包罗万象、弥有孓遗,我们出题先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没有逃得出你的网罗啊!”

    祝好!

     白坚

    (From:网上语文课堂 http://61.132.96.134/ycy/)

    (九)、合肥二中王玉保:“我‘猜’到了高考作文”!

    今年3月份,我分析了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认为考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是一个空白点,因此作此命题。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拓展学生写作的思维空间。

    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抒情散文。

    曲线为什么比直线、圆更美?就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就因为它是曲折的,就因为它富有流动的韵味,就因为它能引导眼睛作变化无穷的追逐。因此能引起人们对生活、对世界的多元的思索。

    附学生习作:人生不是一条直线——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一颗流星从天幕上坠落,在我窗外的夜空中划过一道亮丽的曲线,随即又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一切又归于宁静,而我却依然沉浸在那道亮丽的曲线所带给我的美的震撼中。我想,流星之所以美丽,就在于它的轨迹是一条曲线,而曲线又比直线更富有无穷的魅力,因为它曲折而富有流动的韵味,因为它能引导眼睛作变化无穷的追逐,能引起多元的思索。

    我仰起头,望着天上的月儿,时临中秋,月儿的脸比前些日子丰盈了许多,“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温柔地笑着,两道曲线勾勒出它完美的轮廓。优美的曲线营造出一份温馨的静谧,我的周围充满了诗情画意,就是在月儿美妙的曲线营造出的诗情画意之中,我国古代的诗人们或对月而发,或因月而感,将情感泻于笔端,写下了无数隽妙动人的诗句。无论是“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悠远,“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抑或是“举杯邀明月”的潇洒,都是月儿的曲线美赋予诗人的灵感。倘若月是单调的直线构成,有谁又有闲情雅趣去赏月吟诗呢?

    月儿的美是曲线的美,而自然万物,无论是起伏的山峦,还是蜿蜒的河流,一切一切,无一不展示着曲线的美。其实,不仅仅是自然万物,有哪一样事物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呢?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一条曲线。月有阴晴圆缺,正如我们的人生,同样变化无穷。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条通畅无阻的直线,而是一条曲线。在这条曲线上,既有荆棘丛生,又有鲜花遍地;有失败的泪水,亦有成功的欢悦。每一个挫折失败便是人生道路的一条曲线,而每一条曲线,又都是一份珍贵的记忆,一份无价的财富。正是有了这些曲曲折折,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丰富而多彩。这就是人生的曲线美。

    月儿照着亘古不变的地球,地球亘古不变,而人类的文明却在曲折中前进。回眸历史长河的滔滔岁月,有巅峰,亦有深谷;有兴旺,亦有衰落;有和平的绿枝,亦有炮火的硝烟,这本身就是一条宏伟的曲线,一条充满探索和跋涉的曲线。走过这条曲线,人类拥有了今天的文明,道路虽多曲折,人类却仍在前进。

    无论是人生的道路,还是人类文明的道路,都是在曲折中前进,唯有真的勇士,才能沿着这条曲线,迎来成功的曙光。

    望着窗外的月儿,我豁然开朗,人生的道路在我眼前也清晰起来,这是一条曲折的路,但我已有了勇气去探索,去跋涉,因为我看到了曲折尽头美好的未来。愿我的生命也能画出人间最美丽的曲线,灿若流星,恒若旭日!(学生 丁韵)

    (十)、 FM365网站:一网友的评论

    "是故意坑人”??不是出题,应是摘题。 2000-07-11,03:00:48   

    第四题社科文,不是在6月的“语文报”上有吗?文言文不是早已做过练习了吗??作文吗更可笑,广东信宜一中的学生在考前早已写过。真可惜我是只与信宜一中一墙之隔的信宜二中的学生。(怒发冲冠)  

    二、13小题有歧义,“雷同”、“巧合”没道理

    (一)、7月16日,四川省资阳中学一级语文教师李政指出,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第13小题题干“句式”的提法不准确,易造成学生理解失误,导致不必要的丢分。

    李老师说,在语文第13小题的题干“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中,“句式”一词表述不准确。李老师认为,句子和短语是五级语言单位(包括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中的两个不同概念,“句式”是相对于句子而言,而这道题所列的4个加点部分除“大人清白”可看作一个独立的分句外,其他3个均为短语。既然如此,题干中就只能称“结构”而不能称“句式”。另外,第三和第四选项中加点部分“其都督”无论如何也与句式扯不上边;从古文教学的角度看,题中所列加点部分亦未涉及文言文常见的任何句式,句式的提法容易让学生在答题时忽略“加点部分”等词,造成不必要的丢分。如果改为“从结构的角度出发”或“从短语结构的角度出发”就准确了。

    对李政老师提出的这一看法,记者采访了成都七中特级语文教师刘朝纲。刘老师也认为这道题题干如果改成“从短语结构的角度出发”就很准确。昨天,记者将这一情况向省招办反映,省招办希望李老师把问题用书面形式反映,省招办将向教育部汇报。

    附第13小题

    1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激动网 http://www.megajoy.com/ )

    (二)、“高考命题雷同纯属巧合”

     北京高考题与海淀区模拟题相同引发质疑

     教研专家认为高考命题雷同纯属巧合

    北京日报热线电话昨天接到读者反映,今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一道18分的阅读大题与北京海淀区6月份的二模试题一样,而且设题分值完全相同。经记者向数位高三老师和考生证实,高考中这道题要求考生阅读的文章是鲍昌先生所写的散文《长城》,确实与海淀区的一次考前练习相同,但是其后提出的4道问题和分值的设置无一雷同。

    海淀区一位教师首先否认了本区出过高考二模试题的说法。他说,海淀区高考前只由区教师进修学校给学生出过高三期末练习题,其中的一份语文试卷非常巧合地也选中了《长城》一文,“因为这篇文章是描写长城的文章中出类拔萃的一篇”。至于文章后提出的4个问题无一与高考题雷同,有的连相似都算不上。例如,海淀练习题中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处是空白,让考生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参照第七段的表达方式补写出文章中的第五段;而高考题中的第一题却是问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什么。再如,海淀练习题中的第三问要求考生用不超过40个字的文字表达出第六段中“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一句话的含义;而高考题要求考生分析最后一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时,并没有对答题字数加以限制。海淀练习题中有关《长城》一文的4道问题中没有选择题,最后一问分值为6分,是让考生纵观全文后写出第11段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而高考题中第四题是一道4分的选择题。一位在高考前做过海淀练习题的高三考生认为,高考《长城》一题明显较海淀练习题中的容易。

    昨天,海淀区教研部门的一位同志告诉记者,该区高三期末练习题与高考题共同选择了《长城》一文纯属巧合,因为参与高考命题的都是大学老师,中学教师并不能加入。高考试题与海淀区的模拟题或练习题相似或相同的现象过去也曾有过,并不能因此断言一个区教研水平的高低,当然,有关“这是建国以来高考最大的一次命题失败”等说法更是无稽之谈。但是这件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语文改革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海淀区对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以及命题思路把握得还是相当准确的。

    (三)、如此命题意欲何为?(浙江湖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李广德教授2000-7-10 23:35:25)

    这个18分的大题竟然和海淀的模拟题“雷同”,犹如作文试题是从现成教材中“拿来”的一样,令人大跌眼镜!不知这样命题意欲何为?如说是为海淀模拟题的新版预做广告,似乎把命题者看得太孔方兄了低了;若说是命题者江郎才尽实在绞不出脑汁,又似乎把命题者看得太低了;那么是否偷懒所致呢?是否命题的背后出了什么问题???总之,命题组应该就此“撞车”、“雷同”、“相似”的命题给全国师生尤其是考生和家长、全体语文教师一个答复,或者“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