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我们被迫上分流班
     余亭亭:班主任跟我说,你去分流班吧。我就跟老师说,你应该对我有信心,我觉得我可以去参加高考,我觉得我有这个实力。
     双方进行了一番争论,在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家长被立即请到了学校。
     余亭亭的母亲:老师说明天就是成人高中面试,你们要是现在不签这个就没有办法面试,错过了面试就没有学上了。面临着孩子失学的情况下,我能不签吗?
     就这样,余亭亭上了分流班,分流班开设的课程使用的是全套成人高中的教材。而且大部分是已经会考通过的课程。
     余亭亭的母亲:发了教材我就不干了,我们就找学校。这教材连最基本的英语课都没有,这连小学都有的。
     余亭亭发现自己一边上分流班,一边补习高三课程,准备高考的想法过于天真。
     余亭亭的母亲:我的孩子下课就拿着高中课本到原来学校的门口,叫她原来的朋友出来,你告诉我现在学哪儿了,你告诉我今天留什么作业了?我们看着真是心疼死了。
     看着孩子坚持要考大学的决心,父母能为她做的只有去找学校,跑教委,希望学校能给分流班开设高三课程,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参加普通高考。3个月过去了,就在分流班依然照旧的情况下,父母决定给余亭亭办理转学。
     余亭亭的母亲:能给她挽救一天,高中给她补上,就这么个心情。可是我们作了3个月的努力,直到没有结果,走投无路,才给她转的。
     办理转学手续的时候,余亭亭终于看到了那次考试的成绩,几门功课都是30多分。这么低的分数,给余亭亭的转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最后几经周折,一所私立学校接收了她。余亭亭所在的理科班有36人,其中和余亭亭同时被分流的有19人。那么其他被分流的学生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分流的学生:到高二了,学校让我分流。我想要分流了,也就考不了大学了,所以我觉得还是留一年试试,看继续努力还是上高三考大学。可是到第二年,学校还是让我分流了。
     分流的学生:想考上大学,就是奔着这个目的而去的,可是没想到,我高二的时候就被分流了。
     看来学生们并不情愿分流,那么学校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学校:我们依据政策办事
     北京机械工程学院附中校长曹力:分流应该说它是一项关于教育改革的一个政策、一项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千军万马”都挤“独木桥”的情况。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升学的机会,或者说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我们所采取的一条路。
     让他们不明白的是,在某些家长眼中救命稻草一样的分流班,怎么到这些学生家长那儿,偏偏就成了诉诸公堂的理由。
     北京机械工程学院附中党支部书记蔡兴:第一,我们并不是去卡学生;第二,我们并不是追求升学率;第三,这是学生自愿去做的;第四,这是我们学校的出发点。一再讲这个出发点,就是为学生发展。
     学生家长:说是自愿。自愿什么呀?自愿你给人两条路走是不是,一条路是上成人,另一条是什么呀?我也没看出来。我就觉得你这个自愿完全是幌子。
     既然家长不是自愿,那么为什么在分流申请书上签字,难道这些家长就没为孩子的前途考虑过吗?
     学生家长:学校给了个申请书,就赶紧填上,生怕自己的孩子将来没有机会或者是没有一个安排。
     学生家长:哟,不行,比我孩子功课还好一点的都分了,当时我就有点儿二乎。在你犹豫的过程当中,它学校又给你搞了一条第三条路,学校带你走,一下就把人的思路给套住了。
     学校却认为他们是依据政策办事。
     蔡兴:现在有很多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给社会造成不稳定,所以……。这应该找国家,为什么出现一个分流政策?
     学校依据的政策就是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记者拿着这份文件来到国家教育部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教育处处长郑增仪:社会对于高中生的需求应该是多规格、多层次、多种需要的,我们希望高中不要办成定向培养。所以高中学生应该根据自己将来的发展和自己现在的情况,可以应该有所选择。当时提出来高二以后可以采用分流的办法,但这种分流完全是凭着学生和家长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自愿。
    学生:我要状告学校
     由于高考竞争的存在,学校就会对相对差的学生进行淘汰,淘汰的依据往往就是一次考试的结果。在升高三的问题上,这些被分流的学生就是被甩掉的孩子。
     学生家长:你不许考大学,因为你学习不好,学校天天来灌输你这种思想,让你就觉得脑子里好像……,真觉得自己没什么希望了,我真的考不上大学了。
     其实在这场分流中,就像许多学生只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所受到的伤害,而无法理解学校分流的合理性一样,学校也难以意识到常规做法是如何伤害学生的。
     蔡兴:心里面憋得慌,我们一心为学生好,学生不理解,家长不理解,反而还告我们。
     学校的目的是教育人才,所以他们并没顾及到竞争对孩子未成年心灵产生的影响。那么对余亭亭这样被分流过的学生,这一切对他们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吉连:如果我们人为地把学生分成好生、差生,那这些都会在他(她)的心灵上产生很深的影响,对他(她)整个的人格发展,对他(她)自信心的发展,或者对他(她)自我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8个月以后,转到私立学校读书的余亭亭终于如愿以偿地参加了1999年普通高考,并以优良的成绩考取了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也就是这一年,机械学院附中的高考率高达100%。目前,余亭亭以学校剥夺她应该读完高中的正常教育为由,要求学校赔偿被迫转入私立学校所花去的费用25000元和精神损失赔偿费1元钱。
    专家:要遵循自愿原则
     主持人:王博士,您作为法律方面的专家,您怎么来看待这个分流?
     王成(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我们在刚才的片子里看到了,国家教育部有这样一个文件,教育部的有关同志也谈到了作为全国整体,教育部是支持各个学校这样的做法的。
     主持人:对,说得很明确,学校可以采取分流方式。但在这个案件当中,实际上余亭亭以及我们记者采访到的很多中学生,还有他们的家长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他们觉得有一种受强迫的感觉,我除了分流这条路之外,我不可能再有第二条路走了。那么我不分流,我怎么办呢?
     王成: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是基本的一个权利了。在我们这个案子里面,到底是不是构成对余亭亭强迫?就说通过考试,如果通不过升级考试的话,那么学生有两种选择,一种留级,一种到分流班。那么这种情况下,如果是构成强迫的话,看学校具体的方法,它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强迫?比如说学校如果通过这种考试的方式,哪怕只是惟一的一次考试,然后决定说你不能升高三。在这个案子里面,很多人说剥夺了他(她)的受教育的权利,若用成绩来说,我认为就不构成这种强迫。
     主持人:劳教授,我想问您一下,像分流这种制度怎么样来做?您认为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原则,才能够做到对学生的这种负面影响会最小?
     劳凯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院副院长):尽管这种分流是必要的,包括高考,包括在学校当中的各种各样的分流的措施。我想可能对于完成学校的功能来说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分流必须要考虑到每一个人他们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的制度必须能够有更多的适应面。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分流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应该是建立在每一个学生或者是他们的家长自愿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