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今年很多重点大学都上调了学费。有些地方还规定,一般专业学费4800元,而热门专业上浮30%。
重点大学以师资力量、学习环境以及学术氛围的优势,收取较高的学费,倒也可以理解。但是“热门专业”也要上调学费,就很让人费解。什么样的专业属于“热门专业”?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中含有多少水分?制订规定的有关部门可曾想到过由此引来的不良后果?
按照我的理解,所谓“热门专业”,一定与社会需求相联系。“热门专业”造就人才的目的,正是为了平衡社会需要与人才供给之间的差距。它直接地反映了人才市场的供需面貌。
现在社会已明确反映出,市场对经济、金融、法律、管理、外语、计算机与网络等专业的高级人才求贤若渴。这些职位也给从事者带来了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优厚的物质待遇。在家长和学生的眼里,“热门专业”就是获得理想社会地位与良好经济收入的一条通途。这种心理被一些学校所利用,设立“热门专业”,无疑是在客观上支持着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使得“热门专业”更显功利色彩。
事物一旦有了功利色彩,欺诈性也会随之而来。《北京青年报》的一条新闻说,某学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其实就是原来的图书管理专业。换上了新名字,学费就噌噌地长上去。据说,这种老专业翻新牌的做法不止这一家,只要是带上了“经济头”的专业,分数、学费都会高一档次。
我不禁想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教学态度?学校的“变脸”伎俩到底还有多少?
功利之图和欺诈之利,泡泡沫沫越吹越多。
设立“热门专业”,可能会造成各学校相同专业间的恶性竞争,哄抬学费;造成学术氛围退位居次,学校间开始为名声而大打学费战;造成一些大学以收费为主要目的,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误人子弟不说,也会逐渐失去学校的专业学科优势,“双赔”在所难免,对一些传统学科造成伤害。
不知道追求“热门专业”的人们想没想过:在科技齿轮高速运转的今天,社会对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更新。那么,入学之初的“热门专业”,在四年后的市场上还将有多大需求?热门也许变成了冷门,而原来无人问津的冷门专业也可能成为热门。一些领域人才过剩,另一些领域的人才又极度缺乏。人才的制造与需求之间,天平又一次倾斜。
其实,“热门专业”只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泡沫而已。从前些日子发生的高考舞弊案来看,教育所产生出的不良泡沫,已经值得引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