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已在各地展开,今年将有204万人进入大学深造。与此同时,还有180万高中毕业生不能继续大学教育,成为人们常说的“高考落榜生”。
高考落榜是一些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挫折。但是,人们将目光从高考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便会发现,伴随着社会的进步,高考已从人才成长的独木桥演变为一个人生的驿站。
大学文凭由干部“身份证”演变为一种就业资格
在炎炎烈日下站在考场外陪考,给考大学的孩子加钙补脑,四处求人给孩子找一份模拟试题……这些故事仍在各地发生,原因在于考上大学被视为学生成才的重要标志。
宁夏盐池考生王学红去年以5分之差落榜后,心里十分不甘。种地的父母亲的劝说她不听,其他同学回乡种田的选择也没有打动她,只是一门心思想复读复考。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她以距重点线只有8分的成绩等待录取的消息。
80年代中期以前, 我国高校实行“统一招生,免费入学,统一分配”政策,能考上大学对农村孩子来说大有一步登天的感觉,是得到干部身份,进入机关工作的“介绍信”,考上大学便获得了干部的“身份证”。
1988年,广东省所属院校实施收费上学,毕业后推荐就业、择优录取的办法。次年,国家教委正式提出高等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到1997年,改变了由国家“包分配”、“包学费”的局面,从一定范围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到逐步实行建立人才市场、毕业自主择业。今年1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力争在一两年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尽快建立“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新机制,并将毕业生派遣报到证改为就业报到证。
这些改革措施的推出,加上高校扩大招生,使落榜生的数量逐步减少,如四川省1997年文理两科的录取比分别为4∶1和6∶1,而今年的平均录取比例达到2∶1。在上海、北京等地,今年的高考录取比例都已超过70%。高考落榜生的队伍越来越小。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在逐步改变。
社会继续教育拓宽了受教育的路径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过大,教育投入不足,使得教育资源与群众提高文化素质的需求总有一定差距。但是,科教兴国政策的落实,社会继续教育的兴起,使群众受教育的路径越来越多。
盛夏之时,记者在北京城寻访落榜生,多数中学大门紧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一位值班同志告诉记者,他们学校今年没有落榜生。
在这个学校对面的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记者看到前来咨询者络绎不绝。副院长孙川告诉记者,这所学院是适应人们不断更新知识,接受再教育的迫切要求,于1988年成立的。到目前为止,已自力更生建起4万余平方米的校舍,拥有标准的图书馆、独立的校舍、两个计算机房、1个多媒体教室和餐厅、学生公寓,设有高职、网络、函授、夜大、培训、成人脱产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方式。10年时间为国家培养了近两万名毕业生,目前在校攻读学历的就有8000多人,在校生已接近北京师范大学本部。
这个学院开设了成人高考辅导班、高自考助学考试辅导班。今年新开设的网络教育计划在全国设立8至10个教学点,招生2000多人。在我国,电大、夜大、函授大学、网络大学、成人自学考试等多种教学形式已构成高等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大批落榜生和在职职工得以重新走进学校。其宽进严出的就读办法,走读、住读、脱产、半脱产、函授等多种教学形式,给正规的大学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借鉴,反过来促进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比如1980年开始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到目前累计报名考生数达千万人次,在籍考生610万人,开考专业425种,累计本专科毕业生达280万人。光是北京10年来就有291万人参考,其中今年的参考生达21万多人,使大批落榜生圆了大学梦。
在上海,政府为落榜生构筑的教育“立交桥”逐步拓宽,为市民提供了多种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4所民办大学、进修学院和社区学院已经教育部批准试行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陆续开设专业41个,招收新生8440名;18所高校开设了54个本专科专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视大学举办的高等教育“注册视听生”将招收本专科学生两万余人,明年的春季高考还将有一些高校陆续招收新生,落榜考生只需复习半年,即可再次参考高校招生考试。这些办学形式将学校办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实行“宽进严出”、教学与考试相分离。凡通过这种考试取得毕业证书者,国家承认其大学专科学历。落榜生失去了在传统大学就读的机会,但却在社会继续教育中得到了更广泛的教育选择。
健康成才需要破除“唯考是举”的观念
在采访中,记者为改革带来的教育产业兴盛感到兴奋,为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人们开始拥有的受教育选择权而骄傲。但是,记者心中也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那就是多年来形成的“唯考是举”的观念根深蒂固。
北京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回答为什么上大学时,有51.7%的学生回答“找更好的工作”,有34.4%的学生回答“获得文凭”。教育部的一份调查也发现,中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家长期望值过高、升学以及考试分数排名的压力。这些现象表明,我们的教育实践,在一定意义上偏离了传播知识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宗旨。
在现代社会,拥有专业知识和文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过分强调文凭和毕业证这类外在的东西,则会出现另一种倾向,即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和体育的全面发展,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健全人格的再造。比如每逢假期,各地少年宫前排起长队,学音乐、练舞蹈、学书法的很多,但自发开展义务劳动、帮老助幼的很少。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往磨难夏令营“经受锻炼”,却不让孩子在家里干一点力所能及的杂活。
教育专家指出,高考落榜只是失去了一次受教育的机会,而不是丧失成才的机会。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已经从“唯文凭是举”逐步向“看能力用人”发展,我们的教育产业也在提供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因此,成才之路千万条,条条大路通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