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刚刚走出黑色七月的莘莘学子不得不面临人生又一次选择——填报志愿。似乎至今我们已经穷尽所有的报考模式——考前报考或考后报考,以至有些捉襟见肘、技穷才尽。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走考前报考的路子,有人把它戏称为“瞎子摸象”。因为不知道分数只能凭感觉报考。许多自恃成绩优异的考生却常常“马失前蹄”,或是临阵怯场或是大意失荆州,结果考分与志愿相去甚远而名落孙山。同样一些平时不被看好的学生却因种种压力基于求稳的心态而放弃重点高校,结果却让众人跌破眼镜,分数迥乎甚高,以至叫苦不迭。
    也许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论证这只是一种可能或机率太低,但对于一考定终身的寒窗学子来说百分之一的机率也许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正是为了体现高考的公平原则,给每一个考生平等的机会,从96年开始实行考后报考模式的尝试。“但高考分数出来后再报考心理更没底。尤其对刚刚过线的考生本来还敢冲一下名牌大学,但现在彻底没戏!”面对一览无余的分数,许多本可以投机的水分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小心翼翼的权衡。“知道分数更好,可以有的放矢,把握更大了!”这也许是那些手握高分,稳坐钓鱼台的人的话。一时间众说纷纭,孰是孰非,是对是错,莫衷一是。
    事实上,高考志愿的填报并非尽善尽美,这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报考志愿的不尽人意,溯本求源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要完善报考模式首先要根除应试教育”。此语可谓掷地有声,也确实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声,尤其是那些饱受应试之苦的人更是对此齐声迎合。然而对于积垢颇多的应试教育,其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同样,对于已成气候的高考制度,其完善也非一日之功。但我们是否就可以此推断高考报考模式走到今天已无药可治了呢?难道就只能眼睁睁任由一批批无辜的考生成为它的牺牲品了吗?我们是否可以在现有的模式下寻求新的突破?难道考前报考与考后报考真是一个两难选择?当一条腿已确定山重水覆无路可遁时。我们是否可以寄希望于两条腿带来柳暗花明。
    “两条腿走路”让学生自由选择考前报考或考后报考,并按相应比例分批招生。比如十个考生有三人选择考前报考,那末,相应招考学校就可以留出30%的名额用于招收考前报考的考生,70%的名额用于招收考后报考的考生。虽然,此举费时、费力,但以选拔人才计却多了几分保险系数。可能有人会把此看作折衷之举,但在别无他法之时,希望它能带来一些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