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高考过后话“综合” 好坏优劣说明白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8-21

    编者按 去年广东省招生部门公布了在2000年高考“X”科目中增设综合科目考试之后,社会上议论纷纷。有人认为“3+X”科目改革才实施一年,还没有来得及认真总结经验,又推出综合科目考试,实在是操之过急;有人认为,加考综合科实际上考9门,是加重学生负担,不符合教育部“减负”的规定…… 今年第一次综合科考试已经结束了,各方面反应怎样?记者近日分别采访了部分中学、评卷老师、学生以及教育部门的负责人,现把他们的意见刊登于此,以期促进“3+X”改革和综合科目测试方案的进一步完善。

    学生:综合考试是“加负”

    华南师大附中高二级三名学生薛文佳、林珊、邝绍良于去年9月开始至今年4月,对华附、113中、48中等8间中学高三学生就设置“综合科”考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备考期间,大部分学生每周花在综合科上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40%的学生认为设置“综合科”对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有一定帮助,38%认为帮助不大,15%认为毫无帮助,只有7%认为帮助很大。71%的学生认为开设“综合科”考试加重了学业负担,认为没有“加负”的仅占3%。

    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觉得“综合科”考试加重负担呢?这3名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认为,现阶段高三学生负担主要在心理上,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正从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经验不足,只能在实践中探索,以致高考政策再三更改。学生对高考政策心里没底,加重了心理负担。另外是错误理解该方案造成负担,“综合科”强调的综合是学科内综合,以及对建立在各单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的各科知识间自然联系和融会贯通,而不是简单拼砌的“大拼盘”。但个别学校、学生却以后者为重,加班加课,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与连考6科没什么区别。再次是方案实施操之过急,我省在去年8月宣布该方案,对应届高三学生来说,仅剩一个学期时间冲刺,时间如此紧迫只会加重负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便无从谈起。而上海市今年4月提出,明年6月才增设,有足够时间充分论证其科学性和操作性。

    他们认为在“减负”改革中,应冷静看待“综合科”考试。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校希望获得既“通”又“专”的人才,“综合科”有利于高校选拔这类人才。被访学生所指“综合科”带来负担,并非是该方案的初衷和方向存在问题,而是在实际执行中操作不当所造成。

    对完善我省高考“综合科”考试,他们建议:涉及高考改革重大政策出台,应进行广泛宣传,给予学生、教师、家长充裕的适应时间,并注意收集反馈意见。要认真考虑会考制度的调整,避免会考和“综合科”重叠,加重学生负担。我省应在今年高考后及时总结借鉴其他省份的先进经验,如浙江、江苏等省的“小综合”方案,以完善我省的“大综合”。应充分听取高校意见和建议,如能否考虑“3+X”的“X”中有不同形式的“综合科”要求,既有“大综合”,又有 “文综合”和“理综合”,学生作何种选择,完全取决于高校和专业的要求,这样既有利于从面上减轻学生负担,又有利于学生与学校之间双向选择。

    教育部门:综合能力目标模式应肯定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今年之所以在去年刚刚搞“3+X”基础上又增加综合能力测试,主要立足点是:去年改革过程暴露出部分学生偏科,而社会发展又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综合能力考试的目的是考察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要打好了各科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就可以通过。从今年考试的结果来看,这一关我们闯过了,下一步是如何巩固和提高的问题,往综合能力测试目标模式迈进。

    省实验中学副校长朱子平认为,综合科从宏观来看,是一个发展趋向。首先,可以防止学生过早分科,其次,可以正确引导学生,使之认识到综合能力的重要性。现在大家看到的多是综合科的一些不足之处,事实上,综合科是对过去应试教育的挑战,没有违背减负原则,因为综合能力靠长期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突击而得。对于中学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去适应,发挥综合科的导向作用。起始年级,高一甚至初一,要在日常教学里注意学科内知识与知识的引导渗透,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高考结束那天专程来到广东就综合科考试问题进行调研,他在座谈会上说:为了稳中求进,使考试平稳,今年综合测试跨学科的综合较少,主要是学科内的综合。将来会强调跨学科综合,主要考学生的能力。综合能力测试的目标模式是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子,改变我们基础教育存在的重分数而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综合能力测试明年将在上海推广,并逐步在其他省市铺开。

     中学教师:考基础的题偏多考能力的题偏少

    笔者采访了华南师大附中、执信中学、广州七中、广师附中、广州二中等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他们普遍认为,综合能力测试注重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考察较活,6个板块都反应了热点问题,如生态问题、中美关系问题、中日美人口对比等。平时基础好的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强的考生不用复习都能考好,在难度上比平时的复习题要容易。综合能力测试不太难的出题方向是对的。

    但他们也指出这份试卷的不足之处:综合科的高考题与高中会考题没有太大区别,知识性题还占主导,客观题占90%。各科分数基本差不多,跨学科的题只占20%。总之,考基础的题太多,考能力的太少。

    他们还认为,综合能力测试是高考改革的方向,但就今年的命题情况看,现在仍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好,科学控制命题难度指标体系要完善,因为面向生活的题评分标准难以把握,可能使好学生出现意外;能力要求太抽象,可操作性不强,教育部关于8个方面能力的要求范围太广,如果不认真准备,很难出好成绩。

     综合考试加重学生负担吗?

    不少学校肯定“综合科”的导向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为应付今年的综合能力测试,都专门开设综合课,理化生政史地老师轮流上课。对此,老师们普遍认为加重了学生负担。

    华师附中高三级组长徐志洪说,今年是高三毕业班教师最疲倦的一年。综合科确是增加学生负担。考灵活运用也要以记忆为基础,原来考4科、5科,现在变成9科,围绕综合科的教材共29本书,阅读量非常大,不复习不可能把知识记在脑海里。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学生像这届这么疲倦。过去我校从来没有在下午第七节安排课,去年安排了。原来提出避免3+2偏科,用会考加以制约,现在加综合也是防止偏科,实际上是加重学生负担。

    执信中学高三年级长刘玲玲认为,从老师的角度看,教综合科没教材、没经验,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老师普遍对综合科持保留态度,认为有会考就已足够。

    广州七中副校长梁国就说,在备考过程中,考生的心理负担也加重了,对高考,谁敢大意呀?更何况我们对于教育部提出的资格要求标准没有底。

    华南师大政法系郑维铭副教授则认为,现在学校考试复习最大的弊病在于:备考变成应考。备考不是立足教材、复习巩固教材,而是四处刺探;不是帮助学生把以前学到的东西系统地进行重温,吃透知识,使之成为连贯、统一、有机的整体,而是将知识敲碎,考哪一门就用哪一块去“应付”。所以这也从客观上加重了考生的负担。因此他呼吁:不仅考试要改革,老师的思维方法也要改变,转变思维模式,转变对高考的看法,而且要教活,这对老师的要求提高了。同时建议取消会考,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评卷老师:试题深浅适中出得好

    华南师范大学的几位综合科评卷负责人普遍认为,今年题目出得比较好,深浅度较适中,能考出学生的知识面宽窄、实际运用知识能力高低,考生不必专门复习便可以解答,符合考前制定的考试宗旨。但试题还不是真正的大综合,而是 “拼盘”形式,题目基本分6块,36题综合生物、地理、化学、政治4科,科内综合达到了,科外综合分量少一点。

    物理科梁华南教授说,综合科试卷里单纯涉及物理的有6小题1大题,其中小题考察的都是些很基础、常识性的东西。大题要求画电路图,涉及到一些电功率计算、串联并联、保险丝安装等日常也应关心的东西。但平均得分不到3·5分,30%的考生得满分10分,得0分的近一半。失分多为文科生,可以看出中学文理分科后,文科生的素质确实存在缺陷。通过这次考试,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中学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不重视联系实际。

    化学部分评卷老师曾和平教授认为,题目立意好,扣住化学与生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比如绿色化学、零排放,酒后驾车检测等,都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学生考得不好,主要是缺乏常识。如第二卷第34题,测试司机是否酒后驾驶,问被测气体成分是什么,有人答甲醇、硫酸,有人说水蒸汽、二氧化碳,不会答酒精、乙醇,或连酒精是乙醇都不知道。试题还做到了不脱离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如汽油是混合物,课本没有给出其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需要用配平通式来答,部分学生会做,说明老师和学生在复习中的确下了功夫,可是完整答案还要加上碳5至碳11这个范围限制,课本有该基本知识点,考生反倒忘记,反映出学生偏重复习资料,忽视课本基础。

    综合科政治部分评卷老师郑维铭副教授认为,综合科政治试题立足基本,做到了不刻意复习也能考好,反过来,平时不注重实际能力培养,就算刻苦复习也不一定取得好成绩。比如考1945年以来港澳台三地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学了历史、平时有看报的学生都该懂,而问我国政府的“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对港澳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书上没有,但多留意报纸的话,也能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