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育制度多元化 用什么来取代保送制?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9-01

    湖南隆回一中保送生选拔黑幕被揭露后,人们从保送制出现的弊端,开始思考保送制是否应当取消。

      在讨论现行保送制合理与否之前,首先要搞清两个基本问题,即建立保送制的目的是什么?保送制要保送什么人?现行的保送制所确认的保送对象是学习成绩在学校排在前几名的三好生。至于这种保送制的目的是什么,似乎并没有明文规定。但从保送条件来看,这种保送制实质上是一种对在校优秀生的奖励、优惠政策。然而,由于从保送条件到保送体制的弹性极大,故极易被以权谋私者利用,遂致使原本是对优秀生优惠的保送制演变为对当权者优惠的特权制。

      毫无疑问,任何一种有漏洞的制度,都会有人钻空子。因而,面对任何一种作弊的现象,我们应做的首要之事是:完善制度,堵住漏洞。否则,惩处了一批作弊者,还会有后继者继续钻漏洞。由于符合保送条件的学生都肯定能靠自己的实力考上大学,而面对高考大门外的保送小门,即使以权谋私者不利用,基层学校也要充分加以利用,借此输送一些考大学无把握的学生,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

      以我个人之见,现行保送制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建立特殊人才举荐制,即该给予升学优惠的不应是与主流教育相一致的所谓优秀生,而应是一些属于偏才、怪才、奇才的特殊人才。当年吴晗以零分的数学成绩考入北大,至今被作为一段佳话传诵。然而,今日的大学,即使是北大也早无当年的胆与识。现今社会,尽管有作弊保送生的存在,但偏才的升学之路却还不如旧时代宽广。

      我国教育界一般认为,必须有一个鼓励学生各科并进的政策导向,因而对偏科生采取不鼓励的态度,并认为高考录取不宜在制度上开这个口。我国的高考是以各门考分相加的标准来录取学生,很显然,这种总分录取方式有利于各门功课齐头并进的学生,对于一些偏科生和不适合传统考试方式的学生就非常不利。实际上,在某些学科较早展露才华的学生多是偏科的学生,因为他们所擅长的科目都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故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注意力,其他学科就相对受到忽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这些偏才中,奇才的比例非常高,他们往往是真正的专门人才,其研究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比那些各门功课都齐头并进却无一所长的人更为突出,而且有着更大的发展前途。我们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苛求学生各科成绩平均发展。相对于各方面都过得去,但又都不突出的平庸之才,还是偏才生、特长生更具有培养价值。由于这类人才在传统考试中是肯定会被埋没的,因而,必须设立非传统的考试体系以使这类学生能够通过合适的渠道进入高校,以得到符合他们才能的深造机会。

      我国的考试形式和考试的评分标准都太单一,从而只限定了一种类型的人才受到教育的认可。而实际生活中的人才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社会也需要符合各行各业要求的多元化人才群落。因此,考试形式和考试的评分标准都应向多样化发展,只有设置不同类型的考试形式及不同类型的考试评分标准,才能使不同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目前高考采取的只是一种考试形式,即闭卷笔试,而任何一种考试形式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譬如,动手能力强的人在闭卷笔试中就不一定能展现才华。因此,在单一的统一考试之外,开设一些其他形式的考试、考核途径是非常必要的,这意味着为不同的人才开设不同的大门。相比较,现行保送制只是为同一种类型的人才开设了不同的大门,这样的保送制对于人才培养多元化来说当然是毫无意义的。

      与现行保送制的软指标不同的是,举荐制要求有硬指标。众所周知,诸如“在校成绩优异”、“三好生”之类的条件是非常容易造假的,但是“全国计算机比赛第一名”、“省、市作文大赛冠军”就很难作弊了。总之,举荐制要明确其最终目的是向高校输送特殊人才,而特殊人才要有特殊业绩作为评判标准。另外,除了一定的客观性硬指标,还应有专家的评定,即由若干专家对被举荐人所具有的特殊才能进行专业性鉴定。

      举荐制能否完善,以及完善后的举荐制能否抵挡住弄权者的谋私,将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教育管理制度的法治化,以及增加举荐过程的透明度,便于接受社会的监督。

      教育制度需要以多元化的建制来适应人才多元化的需要,而多种考核、招生形式的存在则是作为统一考试的补救措施,即以多元化的制度为多元化的人才开辟多元化的成才之路。然而,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每一条新路,都存在着被权、钱、关系网堵住的可能。任何制度都是由人来操作的,任何制度都难免有漏洞,这意味着作弊、腐败、以权谋私还是要继续发生,教育领域永远不可能是一片净土,教育界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只是社会问题的一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