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校,特别是好学校不接收二、三志愿的考生。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招生院校不得拒收非第一志愿考生。近几年来,录取工作扩大了学校的录取自主权,这种“拒收”也属于自主的范围吗?拒收的理由或许很多,说到底,是个观念问题。
能接收二志愿考生,确实是一大进步,但还有一个问题。接收二志愿考生的学校往往是因为一志愿没招满,再考虑二志愿中的少数高分生,或只接收个别学校的一志愿落选生。而大部分二志愿考生,尽管过了分数线,也与所报学校无缘。
目前考生在一定程度上考的是志愿填报技巧,且多由家长代劳。就有家长这样对孩子说:“你大学还没上,我‘研究生’(指填报志愿)都毕业了。”这其实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假如家长水平低,考生就可能吃亏。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招录取机制进行调整。基本做法是:按批次建立招生计划数据库和考生数据库;考生数据库按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做预测统计分析,为初录提供依据;根据两个数据库采用专门软件录取。录取软件在执行时,是从某一考生的第一志愿至第三志愿依次检索(“纵”),直至被某一符合条件的志愿学校录取或均未被录取再转至下一个考生(“横”)。这一方式的优点是十分明显的。
至于填报志愿方式,鉴于上述新录取方式,我们主张考前报志愿或估分报志愿,而前者更为有益。这样,就构成了新的高考填报志愿和高招录取模式。该模式除上述优点外,还集中了三种填报志愿方式的优点而排除了它们的缺点。简言之:对考生来说,可据实力兴趣填报志愿,而无失误落档之虞;对学校来说,有利于录取分数线的稳定,而无生源质量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