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国文教育主张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国文教育主张

补记
    此文是我几个月前完成的,之后看到了《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一书,发现两者有一些相同的观点和看法。《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一书出版于上个世纪,我的这篇文章在后,实在是无法,也没有必要解释我没有抄袭。其实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弊病是有目共睹的,随便一个中学生都能指出不少的缺点。虽然教育一直在改革,但语文教科书的变化却始终不那么令人满意。听说两千零二年的高一新生即将使用整套新的课本,当然其中也包括语文教科书。不过那是几个月后的事情,新的教科书我也没有看到,总希望有一个崭新的面目。
    《审》一书中不少的观点我觉得是正中要害的,但要是搬过来,则是对《审》一书作者们的侵权,同时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总之,我的此篇文章只是以一个当事人的角度来洞察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病。若是想更全面的“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我则推荐众位去看看《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一书。
以上暂且算两个广告罢。

    中国近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出现了无数通今博古,有独到思想,且文笔好的文人学者。胡适先生称五四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我想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如今国人的国文水平是远不如当时的,书店的当代文学专柜前,我看到的是一本本毫无思想,故作矫情的书。虽然早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据说很快还要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但不少人却连一篇通顺的文章都写不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是有相当差别的,使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靠拢,有利于全体国民提高国文水平。陈独秀,胡适之等人提倡的新文学运动,极大的带动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书面使用白话文可谓是中国文学一大成功的改革。
    胡适之先生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良。”这八事是:
一,须言之有物。
二,不模仿古人。
三,须讲求文法。
四,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务去滥调套语。
六,不用典。
七,不讲对仗。
八,不避俗字俗语。

    虽然我个人不是全部赞同。但对照其中的一,四,五条,再来看看现在我们现在是否已经做到了。
    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认为使用白话文作为书面语言,主要面临着两大方面的挑战。第一,外来语言的侵入——客观地影响。我常见青年一段话中,不时的要穿插上几个英文单词。或是把英文单词直接拿过来,作为口头禅,流行语。不伦不类。第二,国人普遍对国文的不重视——主观地忽视。往往大多数人认为只要会说中国话就可以了,至于写文章,只要中国话说利落了,自然文章写得通顺流畅。总结以上两方面,我认为这都与现在的语文教育有无法规避的关系。同时也必须从改革教育入手,来提高国人的国文素质。
    我认为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

        一位语文教师个人素质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这里所谈的学习效果并非是说在传统考试中拿个满分就可以了。而是应该看通过这样的语文教学,学生是否在口语能力上,写作能力上,及思考的多元性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是否能“好”为人师,完全在于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
    《诗经序》中说:“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教师应该多听取学生对教育方法的建议,并且不要为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不管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反思为什么学生这么说。如果是误会,则要去和学生解释;如果建议正确,则应该改正错误;如果是教师本人的错误,需要道歉的时候,也应该向学生道歉——这不是师尊的丧失,而恰恰是师尊的树立。并且时时禁忌以大压小。
        这种为人师表是对教师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教师做事的方法,处理的态度,对事情的见解都有可能极大地影响学生。所以在教师日常行为思想方面,是应该认真注意的。
    有时教师本人也未必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不少教师本人国文知识的范围,比其所教的那几本教科书大不了多少。这样的老师如何教育学生,使他们知识范围变大,最终写出一手好文章或是口头表达流畅呢?——我想至少这是很困难的。
    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懂得课本里的内容——像上文所说,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文史哲方面的图书。教师的知识范围只限于课本上,是不足以把学生教好的。重要的把这些所谓的课外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扩充更多的知识。不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文学历史知识。其次教师也是必须要懂得幽默的,只有懂得幽默,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察觉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使他们改正缺点,并时时鼓励他们,使他们有信心去学习。 
    当学生问到教师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说出他所知道的。不管知道的多少,对错,都需让学生先自己独立的思考。然后教师把自己所知道的告诉学生,与学生商讨。
    不少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很草率,只寥寥写上一两句评语,或者干脆只简单地打个分数。这对于教师本人确实是减少了工作量,其实这种做法是极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学生认真的写作文,教师却只打个分数,这是一种对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渐渐,认真写作文的人便便得少了起来。这不是学生的责任。我认为教师应该对每篇作文都认真地去批改,尊重他人,便是尊重自己。学生看到教师这样的批改,便会因为得到肯定而高兴,下次就会避免出现类似的病句或结构松散。
    我认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并不是如何灌输知识,而是使每个人都能找到他们喜欢的作家,喜欢的作品。这样他们中的大多数便会开始喜欢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所以我认为几本教科书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读书欲望的。所以语文教育重在课外,重在学生本人。如果教师能懂得这一点,就不会再拼命简单地教书,而是去培养一种兴趣——这在下文我还将阐述,那么学生也将真正地获得乐趣。
    教师平时也是应该写一些文章的。如果教师自己平时尚且不写文章,只精通写《作文讲义》,那么学生的文章,无论如何也是些不好的。只有自己有了作文的经验,才能在写作上更好把握住脉络。 
    “当一作家恨某人,想写文加以痛骂,但尚未知其人之好处时,他应该把笔再放下,因为他还没有资格痛骂那个人。”对于斥责学生也应该秉着同样的原则。只知道他听写单词不及格,默写课文得低分,而不知其优点——也就是没有全面客观地了解他,那么教师是没有资格来斥责任何人的。

二 学生

    我认为凭着自己的兴趣,多读一些好书,并且学会独立思考是相当够重要的。余杰说过:“相信真理,不要相信那些宣称掌握真理的人;怀疑一切,不要怀疑自己所拥有的怀疑能力。”对每样事物都要抱有怀疑的态度,做每件事情前都要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并且抱着宽广的胸襟来接人待物。这就是我对学生所有的建议。 

三 教学方法

    现在并没有那么一门修身课或是哲学课来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那么我认为语文课就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
    首先教师要允许学术上的讨论,尤其是在分歧较大的时候。对于不同的见解,教师首先应该对敢于有不同见解的学生给予肯定,并且让其他人也这样来做。我认为培养学生一种敢于对成规的事物提出置疑,持不同观点的精神是相当重要的。教师怎么教,学生便全盘接受,这并不是在做学问。况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对一些事物提出怀疑——这有可能是由知识的有限性或是未能完全理解引起的,在这个时候,教师更应该耐心地去解释,直到学生明白为止。若学生还是持自己的观点,则教师也不应该拿所谓权威来压制学生,强迫他们“理解”,而是应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讨论。只有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学术气氛,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 
    学校应该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有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发展自由。”蔡元培先生做到了这点——北大可以容纳激进的陈独秀,也可以留住复古的辜鸿铭。
    有些人在学习过程中要问教师了,什么是好书呢?您能不能推荐一些呢?我认为教师应该不时地介绍一位作家,把他的思想,行为及作品一同介绍给同学——以客观的立场。但切勿告诉同学此书非读不可。每个人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气质,或者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能拿一本书来囊括所有人的兴趣,世界上也没有这样一本书。教师应当通过介绍,使得学生了解不同的作家,对其感兴趣,则自愿去读他的书。
    我认为这种读书方法是值得我们提倡的,即完全跟随兴趣。读一本文学书,可能会引发你学习历史,哲学或是社会学,法学以及心理学的兴趣。读书到一定程度,发现自己相关知识贫乏,于是去学相关的学科。这样下去,一个人自愿学习的范围就可无限扩大下去。这种完全跟随兴趣,是一种理想的读书方式。
    现在的语文教师有很多强制的做法,譬如整篇的背诵课文。这确实是对学生有所帮助,但这同时也会大大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背多了古文,因为背不下来而痛恨古文。即使能背下来的,也因为这种强制性而从此厌恶古文。往往在他们离开学校后,便永远不再读了。对于背诵古文诗歌部分,我建议课本中的这部分改为选择背诵,而着重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课外的古文诗歌去读去背。并且最好不要去背诵现代文,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帮助并不大。
    在期末的时候,可以由每位同学来介绍自己所读的书,然后选择几首本人喜欢的古文诗歌来背诵,或者朗读。这同样适用于读近现代文学书籍。不过我建议不要去记分——这样做便会使得其成为学生的负担。 
    “育人”应在“教书”前面才对。


四 教材编写

    我认为现今的语文教科书选入的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文章简直少得可怜。
    我认为在现代文作品部分,应该选取一些文学性强的,如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思想性强的,如林语堂,胡适,周作人的杂文。我觉得现今的语文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政治书。其实更多的中国学者的作品都没有被语文教育所重视,甚至鲜有人知道他们。如辜鸿铭,梁任公,胡适等。我认为应当广泛地选取“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代作家有自己思想的,如余杰和孔庆东。他们的作品我认为也应该让学生阅读。现在的语文教科书过多选取了鲁迅先生的杂文,这是很不公平的。我认为语文教科书空间有限,应该更广泛的选取不同作者的文章,这样学生才能开阔眼界,吸纳各种文风思想。这样做对学生提高国文水平是相当有益的。 
    古文部分占用的篇幅,在我看来,是太多了的。引摩罗先生的一段话会说得更明白些:“中国古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篇幅为三分之一,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所占用的时间为二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要用一半时间学习一种业已死亡的语言。这种语言既不是我们放在嘴上说的语言,也不是我们用来写作、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用来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语言。它仅仅像古代思想家躺在坟墓里一样,安详地躺在发黄发黑的古老印刷品中。尽管它直接养育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现代汉语,尽管它的许多因素依然活在现代汉语之中,但作为一种完整的表达交流工具的古代汉语的确仅仅知识属于“古代”的事物。”我的想法,是占用时间太多,而起到的作用,及之后的效果是太令人失望的。如果说学的是思想,是逻辑,则完全可以读白话文。如果说只是为了学语言,我想是毫无意义的。五四已经告诉我们文言文已经死了。
    外国文学部分真正优秀的文章就更是凤毛麟角。如罗素的《幸福之路》——其中的《论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对于教育就很有独到的见解。这样的文章便可以选取。又如马克吐温的中短篇小说。等等。我个人认为在外国文学中应更多地选取思想性强的杂文或是文学艺术性强的小说。外国文学中的诗歌我是不大赞成过多地选取的。毕竟诗歌作品被翻译为中文后,原文的韵律便丧失了大半,只可意会的思想更是不容易保留。如果仅仅是为了欣赏诗文的优美,我认为多选几篇外国诗歌,不如选一些如卢梭,尼采的文章——我们不能因为鲁迅先生说它疯了,就不去读他的文章——这是一种没有独立思考的表现。
    鉴于我的学识浅陋,所以只是简单地列举了一些我知道的作家,同时推荐了他们的一些作品。各位教科书的编撰者尽可运用你们的智慧,把更好的作品选入教科书。
    对于语文教科书,我认为它缺少阳刚之气。这并非是说男性作家的作品少,而是部分男性的作品风格趋向女性化。后果是使得现在不少人提及中小学语文,便想到优柔矫作。这便是教科书中缺乏思想性文章的表现。现在的教科书中空洞的景物描写太多,或者是感情细腻的心理描写泛滥,这都使得男生对语文失去兴趣,或直接导致日后男性作品更加的女性化。其次我认为教科书中政治色彩浓厚的文章被选取必要性不大,这些文章应该放到政治书里,语文教科书里不应该有为政治而谈政治的文章。但我同时觉得部分优秀的篇目还是值得留下,用文学眼光去欣赏,去了解它的思想。

五 语言表达

作文

    语文教育中目的无外乎提高表达能力,提高个人修养素质。这作文便是表达能力的一种体现。我称作文重要,还在于它可以带动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一个真正懂得作文的人,自然口头表达能力也不会差。但往往口头表达比较清楚的人,作文并不通顺。我认为这说明作文是口头表达的基础。 
《周子通书》中说:“文以载道”,可见作文是用来阐明思想和道理的。 
    没有思想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所以在教授写作之法的时候,更应该注意文章思想性。其实如果事理阐述得明白,是否有好词好句,或是什么结构是否恰当到并不重要了。 
    “‘学者’作文时善抄书,抄得越多越是‘学者’;思想家只抄自己肚里文章,越是伟大的思想家,越靠自家肚里的东西。”我自己远未做到,所以只是希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朝“抄自己肚里文章”方面努力,告诉他们,要靠自己思考。
    我认为作文时应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去顾虑所谓文法。“文章无法”乃是出学作文者必备的。初学作文时不要刻意去注意什么作文之法,如开门见山,结尾点题,承上启下,“各短意义需有演进”,多用排比比喻拟人对偶等等。所谓文章体裁,也是由文思所定。不应拿作文之法来限制作文——作文之法是应该为作文服务的。
    我个人认为最直接,也是最简单地表达作者想法的体裁还是所谓议论文。但它与一般杂文相比,要求要严格得多。譬如一篇议论文首先要立论,文中还需有论点,论据等等。这种过于规范的作文之法限制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发挥,本来可以阐述相当明确的一个道理,因为所谓作文之法反而弄得麻烦起来——这是初学作文者的通病。所以我认为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坚持练习写杂文,并且不要受文法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杂文无法,我们仍称他的杂文优秀。若是教鲁迅今日之作文之法,怕是他再也写不出那样随意的杂文了。
    作文要写出心理话,允许不同的见解。蔡元培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优秀的学者,除了学术上的成就,还因为他“自己虽有确定不移的主张,但并不排斥他人的见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作文中阐述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文以载道”。
    现在的教师常常告诉学生,某篇文章是优秀的,让大家都照样去写。写得越像分数越高,而不是看有无自己的思想。所以中小学生的作文往往千篇一律。譬如小学生写捡钱包,让座;中学生写自立,成长。这一是与老师们找的范文有关,二是与只能存在正统思想有关。如看到优美的景色,就要说热爱祖国山河;看到好人好事,便要说社会素质提高;看到城市建设迅速,就要喊社会主义万岁。像这种例子很多,不一而足,我认为都是不应提倡的。
    我认为一篇好的记叙文,只要把事情讲述得条理清楚即可;议论文则只要准确表达作者的想法即可。正是所谓“文学之美不外是辞达而已”。
    有人说“胡适先生都说要不用典了,那么我们就什么都不引了”。其实这里理解错了。不用典并不是说不作引证。如果一片议论文没有引证,事理便很难阐述得更形象。“不用典”我理解为是不通篇“子云”、“《诗》说”,而是说自己的话。电脑引证不同,是为支持自己观点而引的。
    我是提倡多读些古文的。但我的意思并不是提倡复古,宣扬使用文言文。而是觉得当代学生应该学会言简意赅地去写文章。现在不少学生的作文洋洋几千字,可有用的话不过几百字。这并非是学生刻意卖弄才学,而是写得短了实在说不清,不能切中要害。文字拖沓是作文时应极力避免的。
    我认为应尽量避免引用未读过作品中的文字,也就是众人所称的名人名言。我们现在的教学喜欢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觉得可以提高文章格调。我认为没有读过这篇作品,没有领会作者的思想,只是引用精彩的部分。大略一看,似乎是有利于作文评分的,但其实对于学生个人,弊是要大于利的。自己没有经过独立的思考,一味地追求高分而去引用。这常常使得不少不懂作者本意的学生错误地引用文字。教师有这种提倡多引用的做法,学生便去硬背这些名言。近年来那些高分作文中,有不少另“教育专家们”欣慰的引用只是从教科书中拿来几句。教师认为这是学以致用的做法,其实不过是读书贫乏的表现罢了。总之,我之意在于各位能以自己的头脑来思维,不要不经思考地去搬来别人的思想。多读好书是避免这种现象的最佳途径。
    如是你真的懂得作者,那么引文便是你的自由了。我所谈的不是可否引文,而是在于是否有独立思考的过程。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平时把一些零散的思想写出来,最好高度概括,形式类似札记,但切记简练明白。
    教师不应只单纯地注意作文,更应该注意做人。“文字不好无妨,人不可不做好。”“先有人的堕落,后有文学堕落。”可见文学与做人是息息相关的。并且我认为字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可以以文窥人的。因为文字能表露出一个人的素质修养,还可体现出作者的道德思想。只有先作好人,才能作好文。
    不过宁可作不好文,也不要作不好人。但人可以做好,文却一塌糊涂的,未之有也。

口语

    口语应注意的是口齿清楚,逻辑合理,表达流畅通顺,正确表达本人的想法。这和作文有很多相同之处。口语是要难于作文的,作文时,遣词造句可以通过大脑充分地思考。而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能像准备演讲那样去准备所有突然的讲话。要说的话往往脱口而出,如果说错了,便很难再更改了。很多人也能坐在那里说上几个小时,但有时会发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谈话缺乏逻辑,往往说了上句,下句便不知扯到哪里去了,过一会儿又接回了那个上句。听这样的人谈话也会使人情绪混乱。一段谈话中,你想表达某个观点,便要组织好语言,流畅通顺地表达你的观点。
    以上几点都需要经常地练习,比如每节课前五分钟的演讲便是一个好办法。应鼓励学生尽量脱离开稿件,根据某一观点发表自己的评论,即兴最佳。上课提问,多注意学生自己的想法。重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要对答案本身过多纠缠。总之,只要开动脑筋,教师是可以想出很多方法的。但我都建议同样不要记分。

其他

    图书馆的忧虑
    中国的图书馆相对于中国的人口,是太少了的。就算国际化的大都市,如北京,有规模的图书馆也是寥寥无几。况且其中不少还是禁止未成年人借阅图书的。现在很多学生周末或是假期总是泡在网吧。我认为,只要有一定数量的图书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又不需要繁琐的申请过程。那么,网吧、游戏厅现象必然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试想,周末的上午或是下午,带些饮料,泡在图书馆,看着自己喜欢的书一直到兴尽。那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我喜欢更多的人能尽快地感受到。

    我对世界名著的困惑
    世界名著翻译了不少,却总是那几本,似乎是世界名著只有那几本,其他都不知是什么了。其实很多在西方极为推崇的书,或是古希腊哲学书籍,都是应该翻译的。而我到目前为止,看到的却极为有限。仿佛外国经典图书天生与中国有隔阂,始终不来。而那些进来西方一些可以称为垃圾的书,却愈加多起来。
    至少,罗素的书,杜威的书,尼采的书,康德的书,等等。你要是不去大书店,是根本看不到的。而那些矫情做作的当代文学却充斥着每家书店。


写在后面

    我的所谓“国文教育主张”,主旨在于通过一些新的举措,使每个人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让每个人在今后——尤其是走出校门之后,能更好的学习知识。毕竟知识是无尽的,在学校仅仅十几年,所教授的知识是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使学生明白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只要学会了这些,在今后更长的日子里,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与其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学到知识,倒不如说应该在学校学得如何做人——诚实,勇敢,具有正义感和宽广的胸襟等等。
    或许聪明的读者很容易就看出来了,文中有很多的“我认为”和“自己的思想”或“不同(独到)的思想”。这正是我所提倡的:要有自己的思想,并且敢于表达出来——不管外人如何评价。千人一面的思想是不可取的。这也正是我全文所要阐述的核心。
    我认为只要做到了以上说的几点,学校的教育便算是成功的。



    我想表达的观点上文都说过了,下面只拉杂谈些琐事。
    此文系由单段拼凑而成,往往上下两端毫无逻辑关系。其中不少单段也是想起便匆忙下笔,思路突然断开又慌忙收笔。全文总体给人的感觉是松散的,想起点什么便些什么,很像初学作文者。
    随后来多次欲返修大修,但一想到当时“挖空心思,脑子里只有国文教育”那种感觉,头便痛起来,于是又放下笔。不过日后强迫自己改动一些文字,也纯是修辞上的改动,文章大意依旧。
    总之我认为这篇文章在思想上能完全体现我前一段时间的水平,而在文字上,我实在不好意思去为自己辩护。
    已经老大不小的人了,仍旧写这样的文字,惭愧!惭愧!
    对于有雅量,能容忍我的错误和愚蠢,并且完整地看完文章的人,我只能感谢!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