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安徽省招生主管部门近日召开的2001年度招生工作会议上获悉,从2000年春季高考试点招生时开始施行的“录取不报到考生一年内禁止报名”的政策,在经历了短暂的春、夏两次录取实践之后,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最新下发的有关2001年度的招生指导性文件中被抹去。这意味着像往常一样,“录取不报到”这一对考生来说自由选择度极大的做法重新获得默许。
     一度扎紧的口袋为何又一次放开?到底该不该放开?在安徽省的招生工作会议上,这一问题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话题。
     扎紧口袋的政策在去年刚一出台即赢得各地招生部门的欢迎。有关人士评价,它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录取工作的权威,维护了考生对《录取通知书》应有的“神圣感”,对整肃报名考试纪律大有作用。安徽省招生办公室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各高校纷纷取消了负责分配的制度,考生对高校及专业的选择越来越挑剔,导致录取后不报到的现象逐年增多,既严重影响了录取工作的效率,加大了招生工作的成本,也影响了高等学校的正常教学安排,因为各高校的教学准备都是按招生计划提前进行的,不报到现象直接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一年内取消报名资格的惩罚力度毫无疑问对考生极具震慑力。记者几次在录取现场的采访中了解到,正是因为对“录取不报到取消一年内报名资格”这一政策的畏惧,去年以来在高考录取工作中出现了消档考生数在全国普遍大幅上升的趋势。安徽省去年夏季达线考生主动要求消档不参加录取的比例高达25%,因为放弃了录取也就避开了这一惩罚政策。由此可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单靠对报名资格的限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取消负责分配制度之后因就业艰难对高考录取工作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取消了这一使命短暂的政策。
     耐人寻味的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新的文件中并未明文规定取消这一惩罚性政策,只有始终关注这一政策的细心的业内人士在新旧文件的对比中才能发现问题。
     许多业内人士也同时指出,从为考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这一方面来看,取消惩罚性政策似乎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但问题在于,教育事业永远不会生活在真空中,社会上的人才高消费趋势并未有丝毫减弱的势头,解决考生对学校、对专业过于挑剔的根本办法还是提高高校办学的综合水平,特别是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并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指导。由于经济等诸多条件的限制,高校在持续扩招之后硬软件建设还滞后较多。在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候,对录取不报到现象重新采取过于宽松的政策,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或许只有今年的录取实践才是最好的检验,人们只有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