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讲座每年都有多次,而且基本上就是那么几个所谓的“高考专家”。乍看起来这是一件好事,为考生和家长服务,但细想想其中又包含着干涩的味道。这些人的行为和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不是背道而驰?
    这里首先涉及到一个问题:你说这些人是预测得准高考题好呢,还是预测不准好?
    从国家教育发展的大局看,预测得越准确,对教育的破坏越大,如果能完全估上高考题的话,中国的教育立马就会垮掉,因为教师就不用教学了,学生也不用学习了,等着背几个高考题就行了,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高分无能的人才。从这个角度看,他们预测得越不准,对国家的教育发展越有利。反过来讲,如果预测得不准,就让教师学生和家长白白浪费了精力和钱财。
    可能“专家”们会说,我们这不是猜题押题,是辅导。辅导个三天两日的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什么作用?围绕高考说来说去的,不是走捷径是干什么?走捷径投机取巧得高分难道对素质教育有利吗?
    另外,这些“专家”们的猜题押题也给日益困难的高考出题添加了巨大的麻烦。出题人要往素质的道路上引,千方百计,挖空心思不叫考生估到题,使考生全面发展,靠自己的能力取得高分;预测人就偏要千方百计,挖空心思破解你的思路,估到你的题。这不是和素质教育对着干吗?
    这种做法还加剧了高考的不公正性。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山村的教育本来和东部地区以及城市的教育就有差距,他们因为没有能力订“仿真”、“模拟”,没有能力请“专家”,和有能力订“仿真”、“模拟”,有能力请“专家”的地区自然拉大了差距。
    这样做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首先是精神负担加重了。每年临近高考,各种讲座预测说得神乎其神,什么参加过高考出题呀,和高考出题人是朋友呀,是高考出题人的亲戚呀,就连高考出题人放个屁也当成语录了。在各种讲座上咂摸来咂摸去,生怕漏掉一点滋味。其次是物质负担。“专家”们从中获利,免费旅游,拿讲课费,销售辅导材料,大量“仿真”、“模拟”花掉学生大量钱。学生、家长们对生活条件可以凑合,但对学习资料从来不吝啬。
    还有些莫名其妙的称呼,比如“高考研究专家”,这到底是个什么头衔,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大概“高考研究专家”自己也不知道。其实,也没有必要理会这些,只要能够唬住人就行。
    应试教育为什么越来越凶,“专家”们的高考讲座,以及那些所谓的“仿真”、“模拟”习题的编辑者是脱不了干系的,他们对应试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