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新校园童谣是对是错?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2-28

    今年第一、二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刊登了《新校园童谣31则》,一些父母和老师对童谣现象表示困惑:这样的童谣能让孩子传唱吗?他们传唱这些童谣会不会学坏?

    《少年儿童研究》主编孙云晓说:“我们之所以发表《新校园童谣31则》,是向父母和老师提供‘儿童情报’,让成年人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问题,在传唱一些什么歌谣,而丝毫谈不上向孩子‘推荐’。”

    童谣是古今中外都有的文化现象。近年来,中国的中小学校园出现了大量的新童谣。由于众所周知的沉重学习压力、不尽人意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尚未改革到位的教育教学方法等,新童谣表达了孩子们内心的想法,也展示了不乏幽默的调侃态度。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不仅刊登了《新校园童谣》,而且开辟“童谣大家谈”专栏,并陆续推荐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益心益智的新童谣,其目的是用高雅健康的童谣取代低级粗俗的童谣。他们还计划组织有关专家,深入研究新童谣现象。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说,我觉得现在的校园童谣,势头要比我们那个时候猛得多。如果我们到孩子们中间去听一听,会发现他们中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校园童谣。而且,这些童谣流传速度非常快,范围也非常广。许多童谣,各个学校的学生说的都差不多。

    校园童谣有健康的,还有一些消极的,甚至有些童谣语言不美。陈教授认为这是正常的。“来自孩子们生活中的童谣,就应该是这样,因为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

    孩子们传唱校园童谣,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好处吗?陈教授说,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上说,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这是精神分析学上的一个重要原理,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我们可以想象,几个孩子在一起说一说校园童谣,哈哈一乐,即使刚刚在课堂上紧张了,或者挨了老师的批评,这会儿也忘了。这就是童谣的作用。但是,对于个别不太健康的童谣,需要引导,不能放任自流。

    陈教授说:“其实,校园童谣就是校园亚文化,或者亚亚文化,老师甚至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说一些健康的校园童谣,或者带着孩子们说。同时,教师们也要掌握好尺度。”

    目前,老师、家长、学生对新童谣反应不同。有关专家表示将对新童谣现象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