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中国地质大学是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学科为
主,兼有文科与管理学科的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在湖北武汉和
首都北京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研究生院总院设在北京。中
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教授任校长,徐乃和教授任专职副校长。
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创建于1952年。当时
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质
系(科)合并组成。1975年学校迁至武汉市,更名为武汉地质学
院;1978年在北京地质学院原址成立了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
部;1986年试办研究生院;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由武汉地质学
院及其北京研究生院、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地质科技管
理干部学院及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组成了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是我国地学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下辖四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本科教
育为主,同时招收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研究生教育
为主,兼有本专科教育,武汉管理干部学院以培训技术干部为主,
北京管理干部学院以培训党政干部为主。
中国地质大学的目标是建成现代型、开放型、国际型的地矿
类世界一流大学。
师资队伍:
中国地质大学在建校之初就云集了一大批国内著名的地质学
家和科技专家,如袁复礼、张席 、尹赞勋、冯景兰、袁见齐、
王炳章、杨遵仪、高平、马杏垣、张炳熹、王鸿祯、潘钟祥、王
嘉荫、傅承义、薛琴舫、杨杰、苏良赫、边兆祥、池际尚、兰仲
雄、周卡、张黯等,在学校发展历程中曾有包括21名中国科学院
院士在内的众多科学家先后在校任教,他们为学校建设做出了重
要贡献,并且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使中国地质
大学的师资队伍成为一支被国内外同行称道的优秀队伍。
全校现有教职工4,032人,其中专任教师1,277人。有中国
科学院院士7人,教授234人、副教授392人。 一批年轻的优秀人
才正在成长,现有40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144人, 他们大多具
有博士、硕士学位。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建立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理工文管相
结合的学科体系是中国地质大学学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面向21
世纪,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群是:地球动力学及全球事件、地球
物质学及岩矿新材料、矿产资源勘查与地学信息、地质探查工程
与技术、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同时还将发展计算机应
用、工业管理、应用化学等非地学类学科。
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岩石学、矿物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探矿工程构造地质学、地
球化学、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是全国正式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学校之一。
自195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迄今共培养研究生2,000名。1996
年在校研究生777名,其中博士生288名、硕士生489名。 研究生
院共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并设有“地
质学”理科和“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工科博士后流动站。
科学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长期在青藏、秦岭大别、长江中下游、北京西
山、新疆、云南三江地区、南岭等地区开展基础地质及找矿研究,
同时也开展大量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探矿技术、计算机应用
及软科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1980年以来,累计
完成科研项目2,464项;有43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
进步奖或国家发明奖,有542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特、一、二、 三
等奖,有5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发表科技论文7,958篇,出版专
著713部。
中国地质大学现有研究所(室)55个,专职科研人员363人。
人才培养
全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902人,其中研究生777人, 本科
生4,346人、专科生2,779人。另外有函授生、夜大生2,074人
以及各类干部培训学员2,000人。
中国地质大学重视校风、学风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建校以来共培养了近4万名毕业生。 他们当
中已有1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有
200多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称号。
国际交流:
中国地质大学与美、法、德、日、俄等十几个国家的数十所
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同世界上150 多所高校和学术
团体建立了学术资料交换关系。1980年以来,有60多人参加国际
学术组织 ,2,000多人次出国讲学、进修、 合作科研或参加国
际学术会议,在校内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6次。先后聘请了60多名
外籍专家来校任教,并接待了众多的国外专家来校访问。
科技服务与校办产业:
中国地质大学积极参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地区经济建设,
在城市地质勘探、工程勘查与施工、水资源勘查、环境地质、资
源预测、地质灾害防治等广阔领域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学校与
湖北省政府联合成立“区域环境与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重
点开展三峡工程建设中和建设后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地质资源与生
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校发展以高新技术为龙头,技、工、贸相结合的校办产业。
主要产品有金刚石钻头、钎头、凿岩机具、石材制品、宝玉石系
列产品、计算机彩色地图编辑出版印刷系统及GIS系统软件等。
办学条件:
——实验室与设备
学校在武汉、北京两地建有岩矿测试中心、计算中心、电化
教学中心及各类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15,000万元, 其中价值
在5万元以上的实验设备153台件。建有国家级专业实验室两个:
地质超深钻探技术实验室、矿物岩石材料开发与应用实验室。建
有部级开放研究实验室三个:矿产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实验室、
壳—幔体系物质交换及动力学实验室、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实验
室。
——图书馆·博物馆
学校在武汉、北京两地均建有图书馆和博物馆。各类资料文
献和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为全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科研条件。
设在北京的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也是全国地质图书馆,是全国主
要的地质图书信息中心;设在武汉的图书馆是我国中南地区地质
图书信息检索中心。博物馆共陈列各类地质标本3,700余件,其
中珍稀名贵标本1,400余件。它不仅服务于地质教学,还是向青
少年传播和普及地学知识的窗口。
——学术刊物·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公开发行的主要学术刊物有:《地球科学》、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现代地
质》、《地学前缘》等十几种。其中《地球科学》已入选全国自
然科学“核心期刊”,1995年获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期刊一等
奖,是国际检索系统《EI》、《CA》入检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自1985年建社以来共出书1077 种, 在
1990~1995年有103种图书获得全国各类奖励。
——基本建设
全校总占地面积116.6万平方米,共有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
在北京西山周口店、河北省北戴河建有野外教学实习基地。设在
北京的国际地学学术交流中心是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体育、文化:
中国地质大学是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工作先进
学校及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学
生体育竞赛,并为国家输送了20多名运动健将。1990年以来,共
获得3项世界比赛的冠军、5项亚军及4 项第三名,在全国大学生
各类竞赛中获得36项冠军。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学生通讯社、书画社、演讲团、军乐团、歌唱团等课余活动十分
活跃。
“211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发展的新机遇
“211工程”是国家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而设置的一项跨世纪的重点工程,其目标是面向21世纪重点
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已被
国家列入“九五”期间重点支持进行“211 工程”建设的院校行
列。地矿部、国家教委及湖北省、北京市政府采取各种形式大力
支持中国地质大学进行“211工程”建设。学校“211工程”建设
总投资达4亿多元。
中国地质大学计划通过“211工程”建设, 使整体办学水平
达到国内先进、部分学科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为21世纪人类与地
球和谐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办学实体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址:(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喻家山
电话:(027)7801330 传真:(027)780176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座落在武汉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 喻
家山麓。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
全校现有教职工2,366人。专任教师778人,其中教授139人,
副教授250人。共设有12个院、系(部),56个本专科专业。 现
有全日制在校生5,578人,其中博士生34人、硕士生201人、 本
科生3,300人、外国留学生10人。
办学实体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址: (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电话: (010) 62017749 传真:(010) 6201487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占地面积40万平
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全校现有教职工1,239人。专任教师351人,其中教授92人,
副教授103人。共设有10个院、系,21个本专科专业。 现有全日
制在校生1599人,其中博士生174人,硕士生287人, 本科生628
人。
办学实体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管理干部学院
  地址:(430030)湖北省武汉市航空路15号
  电话: (027) 5865180 传真:(027) 586386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占地面积11.6万平方米,建
筑面积5.3万平方米。
学院现有教职工312人。专任教师93人,其中教授2人, 副教
授27人。共设有九个系(部),20个专业。在校生725人。
办学实体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管理干部学院
地址:(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电话: (010) 62017278 传真:(010) 6201727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管理干部学院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学院现有教职工115人,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
授12人。学院设有三个部,15个专业。在校生390人。

专科专业设置

旅游管理与旅游资源开发 宝玉石加工与鉴定 非金属材料 分析测试 应用化工 石油地质勘查 应用电子技术 城市工程物探 设备管理及维修 机械工程 物资管理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工业会计 现代文秘与公共关系 经济法与行政法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操作与维修 工程测量 经贸英语 经贸俄语 地图制图 宝石学 非金属矿物材料 城镇建设与施工工程 科技英语 计算机应用与维护

本科专业设置

贸易经济 行政管理学 英语 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地球化学 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 材料化学 地质矿产勘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应用地球化学 应用地球物理 勘察工程 石油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 机械设计及制造 设备工程与管理 应用电子技术 计算机及应用 通信工程 建筑工程 环境工程 工业分析 管理工程 安全工程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重点学科

矿物学 岩石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 探矿工程

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与专业

岩石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矿物学 地球化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 煤田·石油地质与勘探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探矿工程 数学地质 构造地质(含地质力学) 矿床学 应用地球物理 沉积学(含古地理学)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环境地质 应用地球化学 分析化学 遥感地质 安全技术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和指导老师

矿物学
陈光远(教授) 彭志忠□(教授) 王濮(教授) 潘兆橹(教授) 沈今川(教授) 马哲生(教授) 孙岱生(教授)
岩石学
池际尚(教授) 苏良赫(教授) 何镜宇(教授) 张瑞锡(教授) 邓晋福(教授) 游振东(教授) 邱家骧(教授) 周旬若(教授) 路凤香(教授) 马鸿文(教授) 莫宣学(教授)
沉积学(含:古地理学)
孟祥化(教授) 李宝芳(教授) 郑浚茂(教授)
矿床学
袁见齐□(教授) 翟裕生(教授) 朱上庆(教授) 池三川(教授)
地球化学
张本仁(教授) 於崇文(教授) 赵伦山(教授)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郝诒纯(教授) 王鸿祯(教授) 杨遵仪(教授) 杨式溥(教授) 刘本培(教授) 殷鸿福(教授) 史晓颖(教授) 徐桂荣(教授)
构造地质学
王鸿祯(教授) 宋鸿林(教授) 金振民(教授) 万天丰(教授)
矿产普查与勘探
赵鹏大(教授) 石准立(教授) 范永香(教授)
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
潘锺祥□(教授) 杨起(教授) 陈发景(教授) 李思田(教授) 徐怀大(教授) 张爱云(教授) 费琪(教授) 卢松年(教授) 吴冲龙(教授)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王大纯(教授) 沈照理(教授) 田开铭(教授) 晏同珍(教授) 陈崇希(教授) 李慈君(教授)
应用地球物理
谭承泽(教授) 傅良魁(教授) 许云(教授) 管志宁(教授) 李金铭(教授) 罗延钟(教授)
探矿工程
李世忠(教授) 屠厚泽(教授) 李砚藻(教授) 汤凤林(教授) 张国榉(教授)
数学地质
赵鹏大(教授) 李紫金(教授)


通讯方式:

 

邮编:430074

传真:7801763

电传:

电话:7801481

电报挂号:5378

交通路线

 

主管部门:

地质矿产部

 

校舍面积:

37.8万平方米

图书馆藏书:

90万册

在校人数:

学生总数: 6770
专科生: 1842
本科生: 3398
函授夜大生: 869
外国留学生: 14
硕士生: 465
博士生: 182

教师总数: 1193
教授: 246
副教授: 348
讲师: 426
教员: 35
助教: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