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中南民族学院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中南民族学院位于武汉市武昌南湖之滨的向家山。与华中农
业大学隔湖相望。校园占地70公顷,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
  中南民族学院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文、理、财经多
学科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之一,文科中的民族学、政法学专业和
理科中的应用化学专业在全国民族院校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在中
南和华东地区享有一定的声誉。
  中南民族学院的前身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创建于1951年11
月,是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诞生的,校址在武昌洪山南
麓。1952年11月,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迁入武昌洪山街道口新
址,同时将校名改为中南民族学院。
  1953年,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集中力量办好中南民族学
院,决定将已着手筹建的广东民族学院暂时停办,把已集中到该
院的干部和学员调人中南民族学院,从而加速了中南民族学院的
发展。1953年7月,全院教职工达到130人,学生在校人数达 569
人。
  为了加强对中南民族学院的领导,中南行政委员会于1954年
3月改组了该院行政领导班子;同年8月,中共中央中南局批准该
院成立党组。至此,中南民族学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党政组织。
  1954年10月,中南行政委员会撤销后,中南民族学院改属中
央教育部领导,湖北省教育厅代管。此时,中南少数民族地区急
需各类专业人才,其中少数民族教师尤为缺乏。学院为了适应民
族地区工作的需要,于1955年扩大了专业班次,全院共设政治、
预科、教育行政干部训练、师范、司法和民族语文训练6个班次,
在校学生增至800人。
  为了适应中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南民族学院
在原有语文、历史两个师范专修科的基础上,经过各方面的准备,
从1958年开始,迈开了向民族高等师范学院发展的步伐。
  1961年建院10周年时,在校学生人数增至1072人,他们分别
来自中南、华东、西南的11个省(区)的20多个民族;教职工增
至407人;图书馆藏书15万册,收藏各种报刊500多种;建有一座
民族文物陈列馆,收藏国内各民族的珍贵文物1.3万多件。
  “文革”中的1972年5月,中南民族学院被强令撤销, 合并
到华中师范学院,人员被遣散另行分配工作,校址及校内建筑被
低价出卖,物资设备被重新分配。
  1980年,恢复中南民族学院。因原校址已被占用,故在武昌
南湖东滨的向家山一带选址重建。
  重建以来,中南民族学院采取边建校边办学的方针,经过10
年的艰苦努力,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全校现有10个系,2 个
都,12个研究所(中心);14个专科生专业,23个本科生专业,
6个硕士生专业。
  为了满足民族地区对人才的多层次需要,中南民族学院进行
了教学改革。明确了为民族地区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调整了部
分系和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地精减了必修课,逐步增设了
选修课。开设了一批与社会实际联系密切的课程。从而建立了较
为完整的人才培养序列。1989—1990年度,在校学生3433人,其
中专科生585人,本科生2665人,研究生47人,还有短训班学生、
夜大学生和函授生等共约740人。
  学院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基本完成了第一、二代学科
带头人梯队交替, 正致力于第三代学科带头人的梯队建设。 据
1990年统计,全校472名教师中,教授12人,副教授120人,硕士
生指导教师31人。至1990年底,50岁以下的教授有1名,45 岁以
下的副教授有8名。 他们大多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公
认的成果。
  学院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发展与国外的学术、文化交流,先
后派出多批教师赴有关国家进修,每年都有院内学者出国讲学,
因办校有特色,每年都吸引许多外国专家学者来访或讲学。学校
还与美国的惠特曼学院、芮布拉斯加大学等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
关系。
  学院注重学科和教材建设,有2 个学科被国家民委确定为重
点学科,9部教材获国家民委和省、市级奖励。
  学院教学科研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全院有60个实验室,仪器
设备固定资产约10 00万元, 不少仪器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图书馆建筑面积6080平方米,藏书70万册,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
一些文化教育机构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学院还建有国内唯一的
民族学博物馆和1座1800平方米、设备先进的电化教学中心。
  中南民族学院已成为中南和华东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人才培
养基地和教学科研中心。19 50——1990年,学院为中南、华东、
西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1万余
人。毕业生中不少人已成为少数民族的专家、学者、作家、企业
家,有的还成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党、政重要领导人。学院
十分注重将科研工作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建设结合起来。五、六十年代,学院的专家、学者通过大量的
调查论证,为国家识别、确定京、毛南、仫佬、土家等民族成分
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撰写了大批民族史、民族学方面的论文和调
查报告。收集了1.1万余件少数民族文物。重建以后,学院的教
学科研工作日趋活跃,承担了一批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六·五”
、“七·五”、“八·五”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
科学基金项目,40年来,理科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学院创建
的全国唯一的生物磁学研究室,用超导量子干涉式二次梯度计研
究的《针疗过程中诱发脑磁场的研究》、《汉字认知相关脑磁场
的研究》等课题,已达到国际水平;文科发表论文2000篇,出版
专著、教材200余种,有9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许多
科研成果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专科专业设置

电子技术 物理学 化学 汉语言文学 历史学 民族学 档案学 英语 数学 经济数学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软件 生物化学 国民经济管理 工业经济 农业经济 商业经济 工业企业管理 统计学 会计学 法学 政治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贸易经济

本科专业设置

人力资源管理 装潢艺术设计 信息工程 国民经济管理 统计学 货币银行学 工业经济 贸易经济 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 企业管理 会计学 旅游管理 法学 经济法 政治学 行政管理学 教育学 汉语言文学 英语 新闻学 历史学 民族学 信息学 数学 应用数学 物理学 应用化学 生物化学 应用电子技术 计算机及应用 计算机软件 通信工程 工业分析

国家重点学科

 

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与专业

民族学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教育管理学 中国民族史 等离子体物理
通讯方式:

 

邮编:430074

传真:7801223

电传:

电话:7801741

电报挂号:5421

交通路线

乘59路公共汽车可达学校。

主管部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校舍面积:

15.6万平方米

图书馆藏书:

76万册

在校人数:

学生总数: 4084
专科生: 941
本科生: 2910
函授夜大生: 196
硕士生: 37
教师总数: 522
教授: 22
副教授: 147
讲师: 194
教员: 29
助教: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