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洪山区东部,东连
“桃园胜地”之称的九峰森林公园,西与华工理工大学毗邻,南
接关东科技工业园,北与秀丽的东湖风景名胜区相依。校园占地
34公顷,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
  武汉城建学院是建设部直属高等院校之一,是我国城市建设
专业比较齐全的1所工科高等院校。“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是学院的校风。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12月3 日在江西庐山成立
的中南建筑工程学校。这所学校是我国在50年代初根据国家院系
调整精神,由中南地区的郑州高工、武昌高工、武汉土木技校、
长沙楚怡高工、长沙市政工程学校、湘乡高工土木工程专业合并
成立的。1953年5月,学校迁入武昌马坊山, 校名改为武昌建筑
工程学校,隶属中央建筑工程部领导。同年,广州珠江水利学校
土木科并入该校,定名为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当年年底改名
为武汉建筑工业学院,1960 年又改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在
1961年,遵照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院停
招本科生。1971年10月与原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成为湖北建筑
工业学院,后又改名为
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80年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与
管理急需大批的专业人才。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 将武汉
建材学院的城市规划、给水排水工程2 专业的在校生划转本院,
在武昌马鞍山麓恢复重建武汉城建学院,于1983年破土动工,并
于1984年秋开始招收本科生。1987年学校基本建成,一所现代化
的高等院校耸立在马鞍山下,校园里,绿树成荫,雄伟的教学主
楼与图书馆、水工馆、力学馆、计算机中心、学生宿舍组合得错
落有致,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武汉
城市建设学院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现设有6个系,13个本科生专业,3个专科
生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含交通工程),建筑经济
管理等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为了满足我国城市建设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武汉城市建设
学院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城市建设培养优
秀的建设人才。目前在校生已达5000 余人, 其中普通本专科生
3600余人,硕士研究生6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400余人,根据学
院“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到2010年,在校普通本专科
学生、研究生将达6000人,博士、硕士学位点争取10个学科以上。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恢复重建以来,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一直是
学院的工作重点。学院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取了引进人
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等一系列措施,经过10多年努力,已
拥有一支基本上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政治、业务素质较
好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140余人,其中专业教师400 余
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238人,中级职称300余人。他们都辛勤
耕耘在教学第一线,许多人已在教学、科研领域取得一定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积极开展与国际上的学术
交流,并与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荷兰等
国家的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几年来,学院还派出部分教师
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考察访问和留学,这些教师学成回国
后都已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同时,学院还接待了多批来访的外国
专家与学者。
  现在学院已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科研设计队伍。学院下设全国
建筑工程监理师培训中心,全国房地产估价师培训中心,成人教
育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甲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
,风景园林研究所,交通工程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房地产
估价事务所,环境治理工程与机械研究所,房地产科学技术管理
研究所等科研设计机构,为承担国家、部、省、市科研设计重大
项目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已有10项科研成果获专利,获省部级科
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2项。
  武汉城建学院面向全国招生。

专科专业设置

电气技术 房地产经营管理 环境治理工程 城镇建设

本科专业设置

房地产经营管理 经济法 电气技术 建筑学 城市规划 建筑工程 城镇建设 交通土建工程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 城市燃气工程 给水排水工程 环境工程 交通工程 计算机及应用

国家重点学科

 

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与专业

市政工程 城市规划(含园林规划)

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和指导老师
通讯方式:

 

邮编:430074

传真:7801733

电传:

电话:7801150

电报挂号:6777

交通路线

 

主管部门:

 

建设部

校舍面积:

13万平方米

图书馆藏书:

21万册

在校人数:

学生总数: 3649
专科生: 432
本科生: 2310
函授夜大生: 900
硕士生: 7
教师总数: 357
教授: 6
副教授: 68
讲师: 110
教员: 97
助教: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