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关闭窗口
1999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01-01

1999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

北京海淀进修学校 苏明义 蒋宏涵
  1999年全国高考物理试卷继续坚持了"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物理教学"的命题原则,在总体上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加大了改革力度,体现了高考内容改革的发展方向是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考查能力、考查素质为目标,适当选择知识组合,即向以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的方向发展。全卷无偏、怪题,注意联系实际,试题立意清晰、明确,难度适中,并有较好区分度,受到中学教师的欢迎,是一份好试卷。

纵观99年全国高考物理试卷,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向联系实际,考查综合能力导向99年的高考试题中,除了3个实验题以外,出现了8个题(2、5、6、7、8、10、14、21)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景,这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是不多见的,它标志着今后高考物理改革的方向。如第6题,要求学生利用电磁感应的基础知识判断在我国上空飞行的飞机两侧机翼端点的电势高低,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是较高的;第7题,根据所学的电学知识对四个实际的调光电路和电能消耗问题进行定性判断,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分压、限流电路以及变压器的一般知识,还要能够从能量的观点分析各电路工作的具体过程;第14题,给出跳台的高度及运动员重心升高的高度,求运动员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要求学生能够从实际中的"运动员跳水"抽象出质点竖直上抛的物理模型,之后才能利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计算;第21题,从司机发现前车突然停止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做减速运动所经历的时间,同样要求学生能将汽车的运动抽象出"司机反应过程中汽车(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汽车(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终速度减为零"的物理模型等等。这些试题情景的设置,都不是纯化的物理模型,而是实际中的物理问题,要求学生要先将这样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然后才能利用课本上所学到的概念、规律进行分析、求解;这样的试题将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以及物理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既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在明确题型功能的基础上,试卷结构做了较大的调整
  通过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工作的科学研究,在1998年高考试题评价会上,明确地提出了不同题型的考查功能:选择题注意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填空题注意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在理解基础上的简单运用,着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和不太复杂的运算能力;实验题注意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和迁移的灵活运用能力;论述、计算题则注重独立、灵活地分析解决新情境下的物理问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建立物理模型及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明确题型测试功能的目的是突出学科特色,注重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经过独立思考解答问题。在此基础上,99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在试卷结构、试题类型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
(1)增加了论述证明题。"由牛顿定律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99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证明题,要求学生能逻辑清晰地根据题设条件,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对相互作用的两个质点的动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这种说理、证明题尽管从知识角度看并不难,但由于要求较为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以及科学语言的表述,这对考生来说,也并非是很容易得分的。
(2)题量的变化。在"减少繁杂或技巧性较强的数学计算,增加试题的思维长度"的命题指导思想下,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的题量在逐年地减少,99年试题在98年25个题的基础上减为24个题,这样使考生对每一个题能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利于考生在试卷上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从而增大了通过答卷情况评价学生物理能力水平的客观准确程度。
(3)分值的调整。基于对题型功能的研究与试卷总题量的调整,99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对每个题的赋分情况作了较大的调整,选择题由原来的60分减为48分(即由原来的每小题5分调整为每小题4分)。而从选择题中减掉的12分,完全调整到了论述、计算题之中,主要用于对学生分析物理过程、表述物理原理的赋分。这样减少了由于考生的猜测而得分在总分中的比重,有利于客观地反映学生物理学习的真实水平。

3.明显地增大了试题的思考长度,减少了繁杂或技巧性较强的数学计算
  在总题量减为24个题的基础上,99年的高考物理试题的思考长度有了明显的增加,如选择题中只有第2、5、7、11四个题是明显的单项选择,而其它各题都需要对四个选择项逐一进行分析与判断,特别是第1、3、4、6、8、10题,四个选项的内容彼此独立,从而大大增加了考生的思考长度,充分体现了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题型功能。又如第17题读50分度游标卡尺的示数,需要考生首先根据课本上所讲的10分度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分析出50分度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才能对本题的卡尺进行读数,这样的问题显然比97年考游标卡尺读数问题需要更长的思考时间。再如第19题是以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为背景,设置了用理想电流表有已知电阻及并联电路两端电压相等的知识来确定等测电阻两端电压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一般原理,还要分析题目所给定的新情景下的电路的设计原理及测量方法。类似这些考题中尽管没有复杂的数学运算,但却需要考生进行较长时间的物理思考方能对问题作出解答。

4.加强了对论述与论证的考查
  99年高考试题中首次出现了证明题,这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建立物理模型、逻辑推理及用科学语言表述物理过程和判断的综合能力。除了第20题的"由牛顿定律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以外,在第22题中,要求学生表述出第三次所加电场的方向,也从表述方向对考生提出了要求。加强对论述与论证方面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科学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是良好的导向。

5.题目的物理模型贴近中学生实际
  99年的高考试题中几乎所有题目所依附的模型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如前面所述,除了3个实验题以外,出现了8个题的情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而其它13个题目所涉及的模型也都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常见的模型,也就是说没有偏题、怪题。这样对多数学生而言,都能在试题面前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对于中等水平的考生,只要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都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样便使考生获得了足够的展示自己物理学科能力水平的空间,从而有利于通过高考将各种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
  总之,1999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体现了高考改革的精神,有利于中学物理教学的改革,是一份被广大中学教师所欢迎的试卷。但选择题思维长度过长,与分值分配情况不尽合理。在个别题目的设计上仍有值得研究的余地,如第10题作为选择题其思维长度过长,与论述、计算题的前两个题(第20、21题)相比,其分值的分配情况显得不太合理;又如第20题"由牛顿定律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作为首次出现的证明题,由于需要考生自己建立模型,并涉及到两个质点的两个状态(共四个状态、六个物理量)的描述及动量的矢量性的表示,便得本题的符号系统过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