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内容列表: 
					 | 
				 
				
					| 
						
					 | 
				 
				
					  | 
				 
			 
			
		 | 
		
		 | 
		
			
			
			
				
					| 
						
					 | 
				 
				
					| 
						 金庸生平大事年表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 
    
           金庸生平大事年表  |  
    
  
 
   
     
        
            1924年   
            2月,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一名门望族--查氏家族。  
        
            1932年   
            8岁,读到第一本武侠小说《荒江女侠》,此后对武侠小说日渐着迷。  
        
            1939年   
            15岁,读初中三年级。与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此类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  
        
            1941年   
            17岁,就读浙江省立联合高中。因战事,随学校辗转余杭,临安,丽水等地。同年,因在学校壁报撰写《阿丽丝漫游记》一文讽刺校训主任,而被校方开除。  
        
            1944年   
            考入当时设在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因对当时横行校园的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向校方投诉,结果被勒令退学。后通过任中央图书馆长的表兄蒋复璁在图书馆挂职。这期间,金庸读了大量书籍,对日后的武侠小说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1945年  抗战胜利,随家人返回家乡。随后,在杭州的《东南日报》做外勤记者。   
         
            1946年   
            辞去《东南日报》工作,进入上海东吴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同年秋天,上海《大公报》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翻译,金庸在三千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1948年   
            3月15日《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被调往香港。  
        
            1949年  
            11月,在《大公报》发表长文《从国际法论中国人民在海外的产权》。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国际法论文。  
        
            1950年  
            赴京到外交部求职,但失望而归,并因此行导致第一次婚姻破裂。重入《大公报》。不久,其父查枢卿被作为“反动地主”在家乡遭镇压。  
        
            1952年   
            《新晚报》复刊。金庸转去《新晚报》编副刊,并以姚馥兰和林欢的笔名在“下午茶座”撰写影评。此后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与同为副刊编辑的梁羽生成为好友。  
            1955年   
            因罗孚举荐,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连载。  
        
            1956年   
            《碧血剑》开始连载。10月,与梁羽生,百剑堂主在《大公报》开辟《三剑楼随笔》专栏。  
        
            1957年   
            辞去《大公报》职务,进入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写作《雪山飞狐》,之后写《射雕英雄传》。  
        
            1958年   
            以“林欢”笔名写出《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有女怀春》,《午夜琴声》等剧本。同年与程步高合导了《有女怀春》。  
        
            1959年   
            与胡小峰全导了《王老虎抢亲》。同年,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全伙办报。  
        
            5月20日,《明报》创刊。《神雕侠侣》在《明报》连载。同时,为《武侠与历史》杂志写《飞狐外传》。  
        
            1961年   
            7月6日,《倚天屠龙记》开始在《明报》连载。同时,又连载《白马啸西风》。  
        
            1962年   
           《明报》因大量客观报导“逃亡潮”而名声大噪,发行量大增。  
        
            1963年  
            9月3日,《天龙八部》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4年   
            10月至11月,与《大公报》展开一系列笔战。  
        
            1965年  
            5月至6月,赴欧洲漫游,《天龙八部》由好友  
      倪匡代笔。年底创办《明报月刊》。  
        
            1966年  
            发表一系列分析“文革”的社评。  
        
            1967年   
            香港爆发“六七暴动”。金庸因支持港府严厉镇压“暴动”,和《明报》成为左派分子重点袭击目标。同年,分别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创办《新明日报》。后双创办《明报周刊》。同年创作  
      《笑傲江湖》。  
        
            1969年   
            创作《鹿鼎记》。  
        
            1972年   
            《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封笔。  
        
            1973年  
            4月,以《明报》记者身份赴台湾做为期10天的访问。6月,在《明报》连载数万字的《在台所见所闻 所思》,引起广泛关注。   
         
            1979年   
            9月,台湾远景出版社正式出版《金庸作品集》。   
         
            1980年   
            广州《武林》杂志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武侠小说首次正式进入大陆。10月,台湾远景出版社社长沈登恩公开征集金学研究稿件。此后,《“金学”研究业书》出版,使金学研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981年  
            7月,金庸携妻子和一对子女应邀回大陆访问。7月18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金庸一行。  
        
            1984年  
            9月26日,中英双方草签关于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金庸出版了《香港的前途--明报社评之一》一书。10月16日,再次应邀赴京访问,受到胡耀邦接见并与之长谈。  
        
            1985年   
            6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下式成立,金庸被委任为委员。  
        
            1986年  
            4月,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  
        
            1988年  11月,金庸的“主流方案”引起轩然大波。金庸连续12天发表题为《平心静气谈政制》的文章,为自己和“主流方案”辩护。   
         
            1989年   
            5月20日,宣布辞去基本法草委,咨委职务。在《明报》创办30周年庆祝茶话会上,宣布不再担任《明报》社长职务,只担任明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1年   
            金庸与明报企业签订了三年的服务合约,表示最后为明报集团服务三年。12月,与于品海联合宣布:智才管理顾问技术收购明报企业。  
        
            1992年   
            2月,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作了题为《香港和中国:1997年及其后五年》的演讲。12月,回家乡寻师访友,并为嘉庆市捐建金庸图书馆。  
        
            1993年   
            发表题为《功能选举的突变》的长文,抨击彭定康的政改方案。3月18日,应邀赴京访问。江泽民会见金庸,与之长谈。4月1日,宣布辞去明报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席。次日发表《第三个和第四个理想》一文,作有关退休的解释。  
        
            1994年   
            1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金庸武侠小说第一部英译本。  
      3月,北京三联书店隆重推出《金庸作品集》简体字版。8月,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青年教授王一川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一书中,金庸排在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列第四位。  
            10月25日,北京大学授予金庸名誉教授。  
            12月,第一部关于金庸的传记《文坛侠圣--金庸传》由远景出版社,明报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分别在台湾,香港,大陆同时出版发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