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染坊》的主角陈寿亭是一个来自底层社会的民族资本家,他的传奇性主要体现于他在传统文化浸淫下形成的民间智慧方面。他虽然目不识丁,但又胆识过人,“三十六计”、“三国演义”中的传统民间智慧成了他获胜的法宝,借此得以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游刃有余,势如破竹。他在实现强国梦的奋斗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智慧、民间文化、民间生存哲学,解构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
《大染坊》最“抓人”的地方当属其波诡云谲的商战故事,对当前的市场经济,也具有强烈的启示性。陈寿亭其雄韬大略、商业智慧以及“乱世奇商”的传奇经历让人倾倒,面对商场的尔虞我诈,他的一些战略战术,即使在现代商战中也堪称高招。
而主人公身上所蕴涵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发展的眼光,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大染坊》表现了陈寿亭创业的经历,他从偏僻的周村走出来,进入青岛、济南这样的城市,甚至梦想着征服繁华的大上海,乃至把自己的企业发展到全国、全球的范围。他身上浓郁的仁、义、礼、智、信、孝气息,集中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个性化弘扬。《大染坊》说的则是民族工业的奋斗史,更进一步说,《大染坊》在主题上更发人深省,它昭示了这样一个不容辩驳的真理:一个人的成功与国家的兴亡是息息相关的,个人命运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稳定,如果国家不强大,个人再强也不行,正所谓“国不富则民不强”。剧中陈寿亭多次说过这样经典的话:“如果生在太平盛世,我能把买卖做到全中国”,“如果国家强盛了,我能把产品卖到整个世界。”在主题上,《大染坊》则被赋予了更多主旋律的色彩,借古说今更有建设性。《大染坊》通过主人公陈寿亭的悲剧性命运走向,挖掘了民族工业在中国昙花一现的深层原因,主人公那种在夹缝中挣扎的艰苦生存状态 ,那一代民族资本家的艰难生存过程,都让人为之扼腕。最令人叹惋的是该剧的大结局 :寿亭生日,大家在工厂里给寿亭祝寿,手下来报,韩复榘弃城逃跑。寿亭对这个国家彻底失望了,最后说出“这是什么军队,这是什么国家!”,吐血而亡……他的悲剧也是那个年代的民族工业者们共同的悲剧,而悲剧更具震撼力,更引人思考。
《大染坊》中的陈寿亭是一个为人宽厚正派的人物,在陈寿亭身上体现出了以“仁义”为代表的浓厚的传统道德意识,包括他对救命恩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善举,对工人的呵护,他对妻子始终不渝的爱情,对被救“妹子”责任感,甚至还体现在对敌人和对手的宽容上。《大染坊》的语言幽默、简洁,人物对话机智隽永,时而贴紧人物性格与情节线索,时而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新奇的比喻、警策的句子层出迭见。或可说《大染坊》颇具《围城》风韵;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尤其陈寿亭语言犀利诙谐,言简意赅,擅长比拟讽喻,对北方民间俗语和谚语的灵活运用,连剧中的留洋博士们都佩服三分。加之气势饱满,激情充沛,显得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语言风格有点钱钟书先生的遗风。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