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学校校园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和谐将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作为校园中重要的一员——教师,自然责任重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师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不断增强自己教育的服务意识,积极适应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主要是指以和谐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以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师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和谐”。其一是我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这一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教师有责任耐心帮助每一位学生,用心发掘每位学生身上的个性优点,构建起一个优秀的学生群体,教师与学生相互信任、相互促进,这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处于和谐的。其二是教师之间的和谐,真诚互尊,互助合作,共同提高。这一关系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氛围,是和谐校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作为人民教师,要求学生团结友爱,自己当然应该成为这一方面的表率,否则如何取信与学生。再则,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有利于各方面工作有效地开展。三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和谐,教师应主动了解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情况,热情与家长沟通,虚心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坦诚地将家长作为实施教育的合作者,让家长理解我们、支持我们的各项工作,这样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四是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教师有义务主动适应社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遵章守法、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在生活中也同样不要忘记自己的教师身份。五是实现自身和谐,学会自我调节。人往往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将自己的情绪因素排斥在工作之外,以宽广的胸怀对待他人和事情,认真履行依法施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总之,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从构建和谐的班级集体入手,认真履行班主任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