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独立精神表现为鲜明的教学个性和风格,他们或许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学术素养,但是不能没有独立的学术精神。只有拒绝克隆,回避雷同,教师的个性才能得以彰显。独立精神的背后是教师们蕴蓄已久的探索的勇气。备课的时候,教师们会在“教参”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处理,对已有的教学套路、方法作出新的改进和调整;上课时,教师们会在教学民主的大旗下,与学生作心灵的对话,以疑激疑,鼓励和宽容学生的一家之言,一管之见。
八十年代初,教师的教学可谓一问一答式,老师按照教学内容一步一步拉着学生学会该学的内容,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期课改后,随着教学难度的增加,为了让学生学会新知识,教师从提高问题质量和密度出发,积极地把学生引入自己设下的“陷阱”,达成教学目的。二期课改以来,教师更重视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质疑”“释疑”,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学会思考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其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师会有不同的思考方法,但不论处于哪一阶段,教师都应具有独立精神,具有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更应有发展眼光,不断学习和进取,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跟上时代的潮流,这样才能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站在教育教学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