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地市民在汉乘出租车,自动系上了安全带。司机见状调侃:“有文化的就是过细。”这位外地客日前致电本报,询问武汉人是否都这么胆大。
年初,一辆行驶在张公堤的货车底盘起了小火,司机“胆大”,不带灭火器,导致全车货损失,自己也被烧伤。
“生命保障意识不强、重视不够”,武汉大学一位法学专家评说,这类“胆大”,近乎无知。
事实上,安全防范、安全教育普及,很多部门在做。警方定期组织防火单位员工培训,教金融单位员工怎样防盗抢、防灾害事故。交警到学校上交通法规课,帮助小学生安全过马路。
环境安全专家和犯罪学专家非常赞许这样的努力。但他们认为,在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不少危险因素上升的今天,仅有这些仍显不够。自护教育需要更进一步地从职业培训型向人群普及型扩张。
市公安局消防处有丰富防火灭火经验的专家周潮海说,相当比例的火灾发生在居民区。随着人们装修的高档化,煤气使用的普及等,发生火灾的客观可能性更大。
社会转型期,趋利因素的暴力犯罪上升。如何防范?人们需要新知识。
在日本,社区常年有防火灭火培训,每个家庭出一位妇女参加。西方一些国家,应付紧急情况、保全生命的教育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有的欧美家长,甚至带幼小的孩子到医院太平间,让小手触摸冰凉的尸体,感受生命消失的恐惧。
符合市情的自护教育如何着手加强?谁在里面充当主角?
团市委青教办副主任万磊认为,学生的自护教育,应尽快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社团要利用自己的机构网络,征集志愿教师,积极进行“公益性推动”。也可以考虑成立事业性或市场性的自护知识培训中心,让愿意学习的人有便捷固定的场所。
据悉,4月20日,团市委青教办开通青少年维权热线,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自护知识咨询服务。此前,口团区委开展了“一校一特色”的自护知识普及活动,在学生学业“淡季”,或训练火灾逃生,或讲授防身术,或演习紧急救护,至少数万学生受益。
武汉大学教授康均心认为,构建我市成熟的生命保障教育体系,各级政府是最合适的主角。
一位消防专家建议,可考虑在有条件的城区或社区,采取政府、家庭等多方出资办法,拉动自护教育。
一些文化界的人士认为,目前市面上还缺少安全常识方面的操作性强的读本。宣传自护意识,媒体尤其是电视可以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