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手段正在现在的文坛热销,文坛一些“剑客”也骂人叫阵。有的属于“名人”骂名人,比如王朔骂金庸,另有一种“骂”,是无名之辈或名气还不大的人骂已经名声大噪的人,比如有位叫余杰的文学青年骂作家余秋雨,因“骂”之故而被称为“二余”。余杰骂余秋雨是“文革余孽”,并质问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具有戏剧性效果的是,有人揭发余杰的一篇骂余秋雨的文章是抄袭四川某作家的。
    这表明余秋雨的“亲友团”开始为他打抱不平了,并通过“调查取证”抓住了论敌的把柄。这样,一连串有关和无关人员都可以搭“名人便车”,大家都跟着出名了。可见,骂名人或与名人打官司,是早出名、快出名的捷径之一。
    名人不是神圣不可侵犯,老虎屁股不是不可以摸,问题在于“将名人恶心一把”似乎成了时尚。评论失去立场和风度,张口就骂人,下笔就损人,批评的空气坏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