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全国各地有不少中小学生是在形形色色的夏令营里度过他们减负后的第一个暑假的。他们在夏令营里学到了什么?夏令营是变相的补习班还是旅游团?孩子们在夏令营里表现怎样……让我们到由北京市教委校办产业管理中心教育服务中心、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北京凯普国际人才与技术开发公司和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英语村夏令营”里去走一走瞧一瞧。
英语村夏令营设在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内,以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为宗旨,口号是“参加英语村夏令营,听说读写全都行”,采取全封闭、全外教、注重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外教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娱乐(为此,特教学院特地赶建了一所四合院),活动形式多样——去怀柔生存岛体验动手创造的快乐,去塘沽赶海,举行外教和学生之间的足、篮球“国际比赛”,吃比萨饼,学做西餐,购物……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英语、练习英语。
用“村长”老白的话来说,英语村夏令营里是欢乐多、故事多、问题也多。
原来英语可以这样学
英语村聘请的16位外教分别来自美国、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国,全部是从事非英语国家英语教学的专业人士,其中大部分几乎一句汉语都不会说,这就使得孩子们和外教交流时必须说英语,打手势、查字典、用近义词代替、画图……甭管用什么手段,反正得让外教明白你的意思。大多数孩子刚开始时怎么也张不开口,即使鼓起勇气说,也往往觉得原来学的单词不够用,辞不达意。而在4周后的闭营仪式上,孩子们用英语表演了小品、短剧、朗诵、合唱等节目;分手时家长向外教告别,孩子们则当起了翻译,听得懂,说得流利,乐得家长个个喜形于色。
孩子们明显的进步,得益于英语村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上课,一个外教带8—12个学生,每个人都有多次提问、讨论的机会。面对外教和蔼亲切的微笑、期待鼓励的眼神,最胆小的孩子也渐渐学会了勇敢地表达自己。外教上课时可以说是全身心地投入,绘声绘色,手舞足蹈,用尽各种方式技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课后,孩子们围着外教问这问那,充分利用一切练习口语的机会。游戏活动时间更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外教每天都带我们玩不同的游戏,游戏时和我们根本不分大小,太酷了!”
采访中孩子们一致认为,他们喜欢外教的主要原因是外教“没架子”、“好接近”、“好沟通”,“和我们是朋友”、“从不挖苦学生”、“很少批评人”、“总是鼓励我们”、“能和我们打成一片、玩到一起”,“关心的不是我们的考试成绩,而是我们熟练应用英语的能力和技巧”。说到外教和中国老师的区别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感叹道:“太不一样了!”“要是咱们的老师也这么教,我们能只会说‘HELLO’吗?”“咱们的老师让人又尊敬又害怕,谁敢跟他们开玩笑啊?”“我们从小就听老师的发号施令,有错就被狠狠地批评,自信心、自尊心被打击得一塌糊涂。”“外教跟家长老说我们的优点和进步,咱们的老师就会向家长挑我们的毛病,把我们说得一无是处!”……
尽管孩子们的话不无偏颇之词,但从这些真挚的心声中,清晰可感的是他们对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渴望和期盼,值得每一位为人师者深思。
“如果你想把英语说得更好,就应该加大你的单词量。”这是外教写给刘晓通同学的综合评定中的一句话,晓通知道它代表的是一句委婉的批评。外教给学生的评语主要是“表扬+激励+期待+建议”,绝不出现对孩子们的负面评价,字里行间充盈着尊重和珍惜的平等意识。一位营员说:“以前我最怕拿回家的就是老师的评语。其实谁没有自尊心呢?学习成绩不好,最难受的是自己,本来就挺失落的,又被老师、家长数落一顿,大人想过我们心里的滋味吗?这份评价我要好好保存起来。”
收获的不只是英语
4周下来,孩子们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明显的,他们从此有了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很多孩子还发生了性格方面的可喜变化。
科技大学附中的孙晓钰,原来是个性格内向、话不多的女孩,她妈妈说:“第一周我就觉得孩子有变化,性格开朗多了,也敢张口说英语了。过了一段集体生活,自理能力也提高了。这几千块钱花得值,我们明年还想来!”
来自不同学校的刘洋、李迪和章婧是表姐妹,她们的妈妈经过再三比较、周密调查、审慎选择(家长最关心的是夏令营是否货真价实),把三姐妹一起送进了英语村夏令营。问起孩子的收获,刘洋的妈妈微笑着总结说:“能力提高了,性格开朗了,口语、单词都进步了。”
年仅10岁的何天安告诉记者她学英语的时间有10年了。原来,天安出生在加拿大,7岁多才回到北京,她说自己的拼写有了很大进步。天安的父亲何庆权是新东方学校的副校长,工作忙得不得了,送女儿来夏令营的初衷主要是让她有个玩的地方。“可我发现她不像原来那样什么都等着保姆来操心了,衣服洗得蛮干净的,每天早晨自己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赵鹏是个让家长、老师都头疼的孩子,父亲送他来夏令营时就跟老白直说:不指望他真学到什么,放您这儿,起码不给我招事儿啊!可老白发现赵鹏在篮球场上特别生猛,而且不自私。在塘沽为6个同学和一个外教开生日PARTY那天,7层高的大蛋糕成了师生们狂欢时互相“攻击”的武器,奶油飞得满屋满地。曲终人散后,自愿留下来打扫卫生的小伙子中就有赵鹏。老白“狠狠”地表扬了赵鹏的这些表现,还找他父母深谈了几次。老白不无遗憾地说:“咱们有些家长啊,太不善于发现、挖掘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了!”
但愿夏令营之后,变化的不只是赵鹏,还有他的父亲。
教育的缺欠
4周的全封闭式教学,同学、同吃、同住的集体生活,孩子们过得很开心,但日常生活中种种令人不顺眼之处,却也暴露出了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缺欠与不足。
和外教亲密相处,本是件好事,但不知是不是由于崇洋媚外的潜意识,有些孩子在外教面前的态度近乎讨好。尽管其间主办者一再强调,面对外国人,每个人代表的都是中国学生的形象,一定要注意自尊和分寸,充分展示出中国当代学生的风采。但毕竟我们平时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些流于形式化,十几岁的孩子也的确很难把握好不卑不亢的度。夏令营中有个外教的孩子,只有七八岁,但每次去小卖部买东西时从来不排队,玩球时只打球不捡球,“因为我是外国人!”平时谁都不让的孩子们就真的每次都让着她;出去旅游,有个外教穿着鞋就踩在对面的座椅上,老白气得一脚把他的脚踢下来,质问他:“在你的国家你就是这么干的吗?”孩子们事后纷纷表示服了老白,但当时周围竟没有一个孩子敢于站出来指出他的无礼。
因为夏令营的收费中包括了学习、旅游、住宿、伙食等所有项目,所以家长曾被告之孩子们可以一分钱都不带就入营。但实际上孩子们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人均消耗的零花钱是七八百,最多的花了1200元。钱主要用来买瓶装水、衣服、电话卡、方便面、和外教出去吃饭、买礼物。
大笔的花销后面,是惊人的浪费——食堂有自助餐,但一不对胃口就扔下满盘饭菜去买方便面,而且买桶装的,为了不洗碗;楼道里准备了大桶的凉开水,可在家喝惯了纯净水的孩子们谁也不心疼买一瓶水的2元钱,8分钱一个的空瓶,离开时有的宿舍光卖瓶子就卖了好几十元钱;宿舍里零食不断,吃完了又去大堆地买,互相请客;有个女孩过生日请了3次客,据说回家还要补开两次生日PARTY;30元一张的IC(电话)卡,小卖部一共卖出了238张;孩子们普遍不会洗衣服,有的是妈妈来帮着洗,有的是保姆来拿回家洗,更有甚者,有人嫌洗衣服麻烦,脏衣服一扔了之,老白以为是他忘了,送到宿舍时人家竟然满不在乎地说:“嗨,我不要了!”
有的营员在宿舍里随地吐痰,别人提醒他:“这是我们住的地方呀!”回答是:“管他呢,又不是我家!”教室里的人脑模型被恶作剧般地肢解了,搞活动弄坏了麦克风……连外教都痛心地说,太不珍惜东西了。
文质彬彬的屈昱篁来自台湾,他问我:“你们这边不教餐桌礼仪吗?我们小时侯,奶奶就教我们要等人到齐了才吃,请长辈先动筷;夹自己面前的菜,在别人夹菜时不从别人的手肘上下跨或钻;从表面夹菜,不翻动;用公匙盛汤;闭着嘴咀嚼,尽量不发出声;先吃完离开餐桌时要请别人慢慢吃……你们不教的吗?”面对孩子的眼睛,当过老师的我无言以对。
还有一个也许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的所谓口头禅,带脏字的习惯用语。平时在父母、老师面前不说,同龄人在一起时仿佛不说就不痛快淋漓,就不男子汉,就不合群。屈昱篁说他也会了,不过他只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才说。听说养鸟的人很讲究鸟鸣的声音,不让它随便学叫,怕鸟儿“口脏”了,怎么人倒不如鸟儿了呢?
采访中我问,把这么多钱花在零食和水上,值得吗?来自重点学校的晓通理直气壮地反问我:“我们活动完就饿了,又没到开饭时间,不买东西吃怎么办?我在家喝的就是瓶装水,哪有晾凉开水的习惯啊?再说,水烧开要消耗煤气,不也得花钱吗?”晓通当过医生的妈妈为他提供了理论和资金的支持,我们的争论没有结果。但是,如果一个人有聪明的大脑、出色的才能,但肠胃娇嫩(只能喝绝对纯净的瓶装水)、不屑做小事(晾凉开水)、缺乏必要的忍受和克制能力(饿了立刻就要吃),能成大事吗?我真的很担忧。
明年怎么办
老白说英语村夏令营明年还要办,还要在特教学院这样好的环境里办,要办得更好。在闭营后的小型座谈会上,孩子们给夏令营打了75-90的评分,魏大为的家长还总结说夏令营全天候英语环境、方式灵活、配餐合理、关系融洽的特点应该保留,但学习环境的英语氛围不够浓厚,通知、宣传等应该一律用英语;宿舍里也应该规定只说英语,加大用英语交流的力度。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负责此项目的李可部长表示,明年还要请最好的外教,严格管理,即使亏本也在所不惜,要真正形成社会办教育,而教育服务于社会的良性循环。要总结经验,形成品牌,向全国推广。
针对今年暴露出来的问题,老白说明年将考虑统一服装、夏令营期间谢绝家长探视,规定只能带满足合理需要的零花钱,杜绝孩子们互相攀比的可能;加强对外教的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的培养,让孩子们在英语村夏令营里有更多的收获。
老白的计划听起来真不错,但有了这些限制,明年报名的孩子会更多还是减少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