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过后,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它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它选拔了大量人才,并在我国教育事业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起到了调节阀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情形的转变,应试的弊端日益暴露,由于高考这一“龙门”的存在,所有的鱼从很小开始就练习跳高,而放弃甚至忘却了鱼类应该享受到的快乐。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人大多拥有一份这样的中小学经历———十数年大好光阴,除了死记硬背单词、公式、年表、地貌、物产等随处皆可查阅的“知识”之外,思维训练、应用能力培养等最重要的方面几乎都是空白。毫不夸张地说,应试考试不光扼杀少年儿童的天性,也培养了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书呆子”,这些人走入社会之后,往往需要一个很长的调适期。
     “减负”和“素质教育”是这两年的时髦词语,它们针对的就是应试教育和死记硬背。山歌好唱,要落到实处却并不容易,尽管孩子们的书包由单肩背变成了双肩背,书包的分量却似乎并不见减轻。令人惊奇的是,新学年伊始,好消息就不断,一是有报章称,今年高考录取生里,分数高的考生很少是“书呆子”,而大多是一些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学生,这说明高考题目真正挠着了痒处;二是本报记者发回消息,新的中小学课本不光皮儿好看,其内容也是累着了教师而放了学生一马。高考出题方向和学生课本内容的双重变化,将极大改变课堂面貌。
     然而,从现在起就开始乐观未免为时太早,应该看到,仅有课本内容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更重要的环节———教师的授课方式也面临着改革,它的迫切性甚至超过了授课内容本身。我讲你听,课堂上鸦雀无声;我出题你做题,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只要这种“古老”的授课模式不改变,再好的经也可能被念歪,学生的负担还会以种种变形的方式继续存在下去。
     我们的教育机构应该看到改革授课方式的重要性,应该抓住课本“变脸”的契机,大力推行“师道”改革,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试点,可以试办“教育特区”,应该鼓励教师们以更科学、更符合少年儿童天性的方式来“传道授业解惑”,到那时,杜宪们也许就不用流着眼泪把孩子送到国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