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调查研究:新大纲能否启动“新”教育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0-24

    中小学教学大纲是由国家制定颁布的对中小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育观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范围、考核方式和教学评估提出要求的教师指导用书;也是不同出版社编定教材的依据。

      按惯例,我国的教学大纲一般3到5年修订一次。此次修订被认为是较彻底较全面的一次,发生观念性变革的一次。

      修订背景是国家教育部组织发起的课程改革。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要求,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

      10月10日至20日,在国家教育部的组织下,全国百余名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在北京大兴校长大厦召开研讨会,探究中小学课程标准。而在刚刚开始的秋季新学年,随着大16开本的新课本摆上了全国中小学生的课桌,数学、语文、外语三科最新修订版教学大纲也下发到教师案头。紧接着,9月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各科目的最新修订版教学大纲也陆续出炉,正在印刷发行之中,据说明年秋季学期将随各科目新课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使用。

      新课本、新大纲,还有课程标准,这些被认为是素质教育改革重要环节的“ 新”动向,仍在进程之中的改革,虽有批评者认为“力度还不够”,但细细打量,从课本封面到插图、到课后思考题,从课文编排到“实验目的”、到“考核与评估”,确有一些值得欣喜的新风貌、值得期待的新趋势。(摘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题为《学习的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

    修订者编定者谈 新大纲新教材

      各科目的教学大纲和编定中的教材总体特征是:一是删减繁琐陈旧内容,适当控制教学难度,将个别难于“掌握”的知识点下调为“理解”、“知道”层次,并对部分知识点进行了调整;二是第一次提出教学评估的要求,将“成绩考查和评定”改为“考核与评价”,提出改进测试和评估结果的报告形式,强调不仅要把笔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依据,还要把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平时在阅读与讨论、观察与实验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评定依据。

    化学

      化学学科课程改革负责人、浙江教育学院王祖浩教授把“新变化”总结为三点:一是以学生为主;二是注意通过教学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请学生调查自家周围的环境污染,农村学生调查当地使用的化肥、农药;增加了探究性实验等。

    物理

      新旧大纲之区别,据科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阎金铎教授归纳:一、总课时比原来的课时减少大约1/3;二、两类物理课(即文科班的Ⅰ类物理课和理科班的Ⅱ类物理课)距离拉大;三、加强了实验操作训练;四、增加了“课题研究”;五、增大了弹性、划出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六、强调发挥物理课程在观念、态度领域的教育功能。

      大纲首次增加了“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学生实践活动和实验占总课时的16%,科普讲座占总课时的5%,选学内容占总课时的24%。  

    生物

      增加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的内容和实践活动及探究性实验。

      增加实践活动12个,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有“探究”要求和内容的实验6个,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的关系等。

    历史

      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感知力的要求。

      开展课堂讨论,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组织对历史问题的辩论会,仿制历史文物等,并提出教学手段多样化的要求,特别提倡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感知力,使学生在联系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时,逐步做到以史为鉴。

    地理

      科目修订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王民博士总结,除了强化学生读图看图能力,新大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强干弱枝,强调培养人地关系的大概念,增强对全球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意识,从而使地理学习摆脱背地名背物产的老套。

      初中增加“西部开发”内容;高一增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部分内容;高二增加“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高三增加“商品农业区”、 “河流的综合治理”等10个分区的“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     

    语文

      一是语文教育的理念的变化,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二是强调了文学教育的作用;三是对古诗文有了更高的要求;四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五是对写作和口语交际有了新的要求。

      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60%以上;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汉语拼音不要求直呼音节,声母、韵母和音节只要求抄写,不要求默写;识字由以往的“四会”(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意、能正确书写并运用)降低为会写、了解意思、能在读写中运用;明确提出不考笔画笔顺、偏旁部首;不考词语解释,不背段落大意。初中大纲将语法修辞、文学知识作为语文常识介绍,并明确不在考试之列。

    数学

      主张“有用”,减轻负担。

      小学拿掉了珠算;对“运算速度”不再做过多过高要求;应用题由原来的四到五部降低到以三部为主;带分数只要求掌握意义,不对繁琐的混合运算做要求。

    外语

      在“教学目标和要求”中适当提高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在语音语法词汇知识上,淡化了知识点的要求;在“教学评价”中,明确考试只是方式之一,并提出评价应该具有“学生主体性、民主性、发展性和实践性”。

      增加220个日常生活词汇,初中提出40个小时泛听和10万字的泛读要求。

    两位老师说 新教材、新大纲

    北京朝阳区新源里教师黄春:

      我教高一语文,新学期伊始,我用的正是人教社的新教材。我体会到的好的变化,一是在古文编排上注重了文学史的顺序,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古代文学有个系统概念;二是增加了听说读写训练,知识短文配得得当,比如我们刚刚就上了 “即兴演讲”课;三是课文几乎换了一半,去掉了一些过时的过于政治化的东西,比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删掉了,增加了《在北大建校1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四是在选文上注意保留原文。最著名的就是《荷塘月色》中保留了“像出浴的美女”这样原来被认为“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比喻”。

      我1997年教书以来,一直在尝试语文课的新教法,个人以为教材改革改得好固然是好事,但教材只是工具,关键还得看使用工具的人,我是说教师的素质和责任心。尤其是语文,很多工夫都在课外,大纲之外,教材之外。比如教《威尼斯商人》一课,我们就不能不讲文艺复兴,不能不联系欧洲当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而这些东西教材教参都是语焉不详的。应该有大语文的观念。如果说对新教材提意见,那就是应该把外延再扩大一些,囊括一些相关的美学、史学和哲学的东西。

    北京新源里中学初中物理教师李荣华:

      我们现在用的是北京版的实验教材。我认为很不错。很注重从生活现象入手,利用学生兴趣,启发创造性。比如机械能转化一节就是从“为什么骑自行车的人要在上坡前用力地蹬几下”这个问题引入“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问题;再比如实验部分“压强与什么有关系”,实验设置不是验证式的,而是先给不同的液体,让大家测,根据测量结果不同,提示同学思考“为什么不同”,考察各种因素,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自己得出“液体压强与密度关系”的公式。

     高中学生说教材

    北京海淀区高二学生李那:

      我是一名高二学生。念书念了整整十年了。他们都说我是好学生,主要意思是成绩好。

      但说真的,以前我没怎么仔细看过教科书。除了物理和化学书还挺好看。说的都是很干净的道理,没什么偏见。我喜欢看,并且看得挺慢,觉得有些心得。比做题更有意思。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就不看课本,光做题。会做题就足够了。

      我没觉得数理化有多难,我觉得作为基本的知识,或者智力训练,有一定难度需要克服是应该的。问题的关键,我是说,你们所说的减负什么的问题,我看和学什么没关系,只要有高考,只要有能不能上大学和上什么大学的竞争,那学生就肯定挺苦的。和改不改教材、大纲没多大关系。

      但文科教材不好看倒是真的。像历史地理什么的,我认为应该是一些资料性的东西。我不太轻信作为一种解释的历史。为什么要信别人的解释。我觉得给我那些事实和资料,我也可以用别的道理解释的。有时候有点过了,有自圆其说的嫌疑。

      语文书我就只看看古文,古文里面有些东西是知识性的,我觉得还有点用处。语文书可能比较说明问题吧,我觉得好的课文太少了。我不大喜欢语文课本里的文体,像《天上的街市》这种,我怎么也看不出有啥好来。课文里鲁迅的小说还挺好的,杂文什么的,像《纪念刘和珍君》和《呐喊自序》还挺好的。好多课文像《雨中登泰山》什么的,我都一直看不完。还有初中学的《茶花赋》我就没看出有啥主题。有一些好一点的,我都记着,念念不忘的。《幼学记事》,还有《菜园小记》什么的。语文重要不说,本来也应该是一门有趣的、培养美感的科目;就是课本不好,搞得大家都不爱学。

      我最近看了一些近代思想史什么的,里面有提到艺术方面,我都觉得特别新奇,打算过一阵子再看艺术史。我觉得作为健全出色的人,好的品味和艺术鉴赏力是必备的,可是学校里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课。有了也是糊弄,高考又不考。高考不考的话,就被认为没用,就是摆设。

    权威人士说课程改革方向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最近一次新教材编定研讨会上表示,此次教材编写要努力实现以下突破:

      第一,教材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教材具有开放性。

      第二,教材应关注并积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的进展,密切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三,教材的编写体例、呈现方式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的愿望。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廷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计和编制方法,是在借鉴前苏联和西方课程理论基础上,经长期发展形成的。目前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固定模式,具有较大的惯性和稳定性。尽管近年来在教学领域涌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那种普遍存在的以教师讲述和学生课堂接受为主的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目前课程内容创新的目标就是要以加强内容的时代性为主,在内容安排上体现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人文精神的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灌输等。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任长松 

      课程改革应当进一步强化课程的选择性。如历史,在向学生呈现一个框架性的历史线索的基础上,每学期提供几个范例或专题,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取其中一个,然后分组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透彻学习和深入探究,给学生一个现场报道式的体验,如身临其境。 

      再如地理中的世界地理学习内容,在向学生呈现世界地理的粗线条的框架性介绍后,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几个地区或国家作为范例,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和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范例或课题,对其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作详细深入的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和研究,如新马泰旅游、日本研究、澳洲风光、美国文化、北极探险,等等。在进行学业评价时,把考试题目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共必学部分试题(可占总分的80%—90%),第二部分是限选学习内容,分别提供几道并列的题目,学生可从中选择一个回答(可占总分的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