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对义务与非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与修订完成后,给予了各学校很大的改革空间与时间,同时也使学校“校本教材”的建设成为一项紧迫工作。北京市21世纪实验学校抓住时机,提出以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促进普通学生获得理想发展的主要途径。
    ■社会、专家、学生都是我们考虑的因素
    21世纪实验学校执行校长刘永曾说:“我们在构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时候,必须从社会的实际、专家的建议、学生的需要各方面考虑,才能拿出有用有效的校本教材。”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现行的教育体系建构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已明显滞后、不适应,学校此时若能及时补充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就显得刻不容缓。
    21世纪实验学校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智能多元论为依据,创设了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相对于现行的常规课程,多元文化课的内容往往涉及科学与社会发展最前沿的事例,具有前瞻性,形式上采取师生互动式、生生互动式、人机互动式等多种方法,请专家学者上讲台、也请学生上讲台,不拘一格,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现行教材具有互补性。刘永曾校长说:“多元文化课不应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他们接触世界文化、现代科技的窗口,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获得理想发展。”
    ■破旧立新,目标明确:强调校本特色
    21世纪实验学校特别注重教材的编写立足校内人力资源,在行政上也尽力保证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课时、场地、设备、人员。
    刘永曾校长说:“多元文化课是新的课程,不是常规课程分散、低起点的简单重复教育。”所以,多元文化课的教材内容与课程设置更务实、灵活、多样。既可以是课堂授课式,又可以是讲座式,既可以长期系统学习,也可以短期学习,既可以按教学班为单位,也可以打破这个界限,既可以列入考核范围,也可以采用负担不重的选修制。
    另外,多元文化教育课力求打破地域、民族的界限,打破原有学科和各类教材的陈旧、僵硬、程式化。刘永曾校长说:“多元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屏障、增强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所以教材是建立在学生头脑中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高科技最新成果、人文科学最新进展、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之间的快速通道,应当以现实中正在进展着的动态、学生能接触到、感知到的现实问题为教材切入点。”
    ■五大板块,专用时间:于师于生均有益
    国际交往是21世纪学校的教学特色,设置“主要交往国国情知识”内容是校本课程的特色。学校在有交往项目的年级用文字、图片、录像、讲解等多种手段介绍交往国的历史、民族、文化教育、经济生活等知识,使学生的国际交往更顺利。
    文学、艺术赏析板块涉及外国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作品、影视艺术诸多类,教材的编选上注重与常规音乐、美术类课程的衔接和互补。刘永曾校长说:“这其中影视艺术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应该适当地教给他们选择的方法。”
    现代经济学从讲企业家成才的故事开始,到社会热点经济现象,与学生生活很接近。最新科学技术普及讲座板块是“国家863计划知多少”、“太空人的衣食住行”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一次讲座上,学生当场提出的问题,有的竟是目前学术界正在研究解决的尖端问题,令专家十分兴奋,把家里的电话留给学生们供他们随时询问。
    时事热点问题板块中的“WTO与中国”、“高技术战争与我们的对策”等锻炼了学生敏锐的眼光和宽阔的思路。
    现在,21世纪实验学校每周四下午半天是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专用时间。计算机、地理、实用英语等拓宽欣赏类课程已达12大类81课;无线电电子电路、管乐与声乐、美术与工艺美术等活动兴趣类课程已开展到了10大类30项。
    这些课程的开设,在对学生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挖掘出21世纪学校本校教育资源的潜能。一位地理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把自己随队考察青藏高原拍摄的录像,剪辑整理成真实生动的资料片;一位当班主任的化学老师,运用“市场营销”知识,成功设计了“如何走进创造发明的情境”等班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