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四川绵阳腹心地带的涪城区,早在80年代就在四川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展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并以其卓著的成绩,被原国家教委誉为“绵阳模式”向全国推广。
    1996年和1997年,由涪城区担纲的《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教师素质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先后被批准为四川省教委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
    如今,4年过去了,一个国家级课题所产生与带来的良好“生态效应”在涪城初步形成。回首走过的路,才发现涪城围绕课题所进行的摸索、研究与总结,已为县级教育部门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了一条新的成功之道。
    独创的县本培训模式,是涪城区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从课题初具雏形到今天,涪城区抓学科带头教师队伍建设都是一项政府行为。承办课题的区教研室依托绵阳师专和省市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精心拟制大纲、编制课程,较严格地按课程计划聘请教授、专家授课,将自身的政策、管理、场所、智力等方面的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
    学科带头教师既是研究主体又是研究客体的科研参与式培训模式,是课题取得成功的第二个原因。通常的教师培训都是以抓学历为主,但涪城区的课题研究从一开始,就采取边培训、边学习、边研究的“科研参与式”模式,学科带头教师在教学的同时,独立承担课题,“以研促教”、“以教促研”,使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同步提高。目前,全区独立建制的58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就有课题61个,形成“校校有课题、科科有课题、学科带头教师人人有课题”的良好局面。
    课题组研制了一套管理软件,根据教师水平状况随时升级或降级使用,对学科带头教师实行动态的网络管理。每学年结束,只要将教师的全年基本情况输入,系统立即对该教师进行综合评定。几年下来,涪城区学科带头教师职称、学历、发表论文和竞教竞技获奖比例、承担参与课题比例及对年轻教师的培训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与此同时,全区138名学科带头教师和200余名骨干教师通过支教、传帮带、上示范课等多种渠道,将先进的教育观念、思想、技能、经验等传递给涪城区甚至是其他市、县、区本学科的教师,使全区普通教师群体的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据不完全统计,8年来,全区教师公开发表的文章已达1000余篇。一大批名教师、名校长正在成长,一批名校已经产生。它的直接效应是:涪城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学生成绩普遍提高;学生“合格+特长”发展;师德、师风、学风让社会满意。
    成功的原因之三,则在于课题是边实践、边研究、边推广,不是用实践证明假说。比如,他们研究了中小学教师成才规律,描述了一些成长模式,独创性地研究了实践性研究范式和课堂教学周期理论。其中对学科带头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这一项探索性成果,使教师素质培训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和可优化性,已在学科带头教师素质培训中证实了它的实用性,有利于学科带头教师群体向高层次发展。
    在这个课题即将结题的今天,它的载体“参与性教学”、“数学双分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已在全国10个省市应用。课题的主研人应邀在外地讲学、讲课68场次,地域涉及四川省内外40余个县市,既培训了教师,辐射了课题,又宣传了涪城区的教育。
    课题使涪城区的教师群体真正成为了一个自成体系、生机盎然的生态系统,并为全省乃至全国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增添了一份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