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肯定这套计划、大纲和教材突出特点的同时,也不可否认这套计划、大纲和教材仍然还有许多不合人意之处,有些问题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有待继续研究改革。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同志,1992年8月25日在《全国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谈到这套计划、大纲、教材的问题时说:“课程计划、大纲还有不足之处。受种种原因的制约:有的教学内容仍然比较陈旧;课程改革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负担过重问题还没解决好,开设的科目还是较多。”(柳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条件》,见《课程·教材·教法》杂志,1992年11期)关于这些问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关于课程计划存在的问题;二是关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课程计划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门类依然偏多。按新课程计划规定,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九科,此外还规定有条件的学校可增设外语。初中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化学、劳动技术等十三个学科,此外还要开设一些短期课。这个计划和以前的计划比,主要是在小学阶段把原先的历史和地理合并为社会课,其他教学科目依然没有合并和减少。所以,教学科目的门类依然偏多,以综合课的办法适当减少教学科目的设想,还有待研究和实验。
     2.周课时总量的问题。在开始修订课程计划时,许多同志曾提意见,希望减少周课时总量,通过减少周课时总量的办法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修订的结果,课程计划的周课时总量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和现行的计划相比仍然差不多。例如,按“五.四”制计划规定,小学一年级周课时总量虽说最少,但也达到对节,初中三、四年级达到36节;按“六.三”制计划,小学一年级周课时总量最少,为30节,初中三年级最高,为每周37节。因此周课时总量如何减少依然是个问题。
     3.各类学科的课时比例问题仍需要继续研究解决。这次修订计划的一个要求就是合理调整各门学科的课时比例,使各类教学科目在课程计划中的比例更加合理。经过调整后,某些学科课时偏多或偏少的问题有所解决。但和其他国家比,各门学科的课时比例问题,仍需要研究和论证。
     4.课程计划的统一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问题,虽然由于增加了地方安排课程、有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地方安排课程的时间仍然偏低。课程计划在适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需要上,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是课程计划方面存在的需要探讨或有待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关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方面的问题
     1992年四、五两个月,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审查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对于各科大纲和教材己作了评价。审查委员们认为,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尽管如此,但面对 334改革开放的迫切要求和未来世界的挑战,作为义务教育的大纲和教材,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有的自然学科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还不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例如,化学中无机化学仍占很大比重,其他化学内容十分薄弱,不能满足作为一个现代社会成员对一般化学常识的需要。 数学教材中,传统的教学内容比重过大,近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很少。例如,欧氏几何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算术和代数的实用性也较差。生物教学大纲仍承袭过去传统的旧内容和旧体系,与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不相适应。 2.社会学科的内容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也不相适应。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回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有的学科教材在实践问题上薄弱,对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缺乏切实的措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对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和实践问题,以及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操作技能,提出了要求,作了规定。但对如何落实这些规定和要求,教材缺乏有力的保证,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以上这些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试用教材各自存在的一些问题。此外,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在相互关系方面,有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探讨。从理论上来讲,计划指导大纲,大纲指导教材,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相互脱节。但从实际上来看,计划、大纲和教材在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方面,有些问题还需要进行一步探讨。例如,在同一个计划和大纲指导下编写的同一样教科书,有的全套达80余万字,有的不足40万字,两套教材的份量相差一倍。教材的字数关系到教材的内容多少和知识量。两套教材份量如此悬殊,其原因是什么?这是由于教科书编者对大纲的理解不同造成的?还是说两套教材都符合大纲要求,这是教科书的风格特点所在?类似这样的问题是我国实行“一纲多本”新出现的现象,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