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教育部门大力给学生书包“减肥”之时,为何某些家长和学生仍不敢“减负”这几天你是否也到处奔忙,为孩子购买教辅书如果不依赖教辅书,巩固所学内容有何良方。
     周映:腾出精力淘课外书
     所幸儿子在一所教改试点学校读完了小学,我们从未给他买过教辅书。老师上课很活,儿子学得很开心,回来总是说“语文老师很棒”、“英语老师很有魅力”等,所以他听课很专心,考试前也不复习。
     省去了教辅书,就多出时间和经费为他淘了很多课外读物,有中外名著、名人传记、中国通史、电脑书籍和百科全书,还有金庸的武打书、蔡自忠的漫画书……儿子特别爱看漫画书,说起话来也很幽默。他还喜欢玩电脑,那些新名堂我早已看不懂了。
     现在儿子已升入某实验中学的预备班,刚考完摸底考试,前天分数出来了,总分在年级组排列第16名,但语文不及格。虽然老师说,半数以上的新生语文没考及格,但我觉得他不应该这样,语文本是他强项。我没多责怪他,等他把卷子带回家后,我先分析了试卷再说。
     尽管他这次语文挂了红灯,我还是不打算给他买一课一练,如果逼他死记硬背这些标准答案,他哪有时间看课外书。但我会要求他平日上课要用心,一定要弄懂老师讲课内容,这样考试前稍微温习一下就可以了。
     王如:“炊烟是什么”
     我觉得“一课一练”之类的教学参考书没啥好,但我还得顶着毒日去买。没办法,大大小小的测验,女儿总要过关口伐。
     女儿今秋升初一,她所在的中学目前不在新教材试点之列,教材老套,老师教得也很死板。比如,女儿问我“炊烟是什么”。我说,是煮饭时冒的烟,可后来这题错了,标准答案是,煮晚饭时冒的烟。还有道题:鬼子哨所产生在什么时候我说是抗日战争时期,结果又错了,应改为“1937至1945年”。
     我还是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呢,可对付女儿的语文作业一点办法也没有,我只好为她买教辅书。考试前,就让她背没啥用场的标准答案。我算是较开明的家长,但别的学生都这样复习的,我若要她放弃这些死知识,考试打拼时,她哪能拼得过人家。再说,3年之后,我希望她考上重点高中,所以初中考试成绩,我怎会不在乎呢?
     张丽群:让孩子做你的老师
     我儿子刚进小学一年级,开始学汉语拼音。如果硬性地逼他读、写,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我改变策略,佯装不懂,让他教我,做我的老师。一听说做老师,儿子兴趣颇浓,特来劲,像模像样地履行做老师的职责。教我如何张大嘴巴发“a”、张圆嘴巴发“o”、嘴巴扁起来发“e”,然后夹杂着手势把声调带进去。我学得很起劲并偶尔故意读错,让儿子纠正我的发音。他那严肃、认真的神情宛如一位称职的老师,让一旁的先生忍俊不禁。读完再教我如何书写。写完后,我俩都不看书,相互听写,看谁能得五角星。如此这般,儿子轻轻松松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所学内容,并能举一反三。
     我想,学汉语拼音能用此方法,别的功课也不会例外。早上出门前,我关照儿子,上课要认真听讲,放学回来继续做我的小老师。
     你不妨试试,来个角色换位,让你的孩子做你的老师,把时间花在如何引导他开动脑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上,而不是一味依赖教辅书外加硬性逼迫。我相信此方法必将带给你意外的惊喜。
     刘常钢:给孩子们的书包“减肥”
     我们都知道教育部门的决定确实是好意,可看到儿子书包里没几本练习册、习题集,我还真的不放心,既然学校不统管,那么关于教辅书的购买问题,就得看各位家长的“觉悟”程度了。
     一,得依靠老师点明方向。比如平常上课老师经常夸哪本书,我就会尽量给孩子买回来。因为学校现在并不会从买书中赚钱,所以对这书的评价应该是真实的--买!
     二,看同学购买教辅书的动向。既能看看大家都偏爱些什么书,我们也有所挑选,又能做到心中有数。别人有什么好的,我们也能有,尽量让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绝不能让儿子吃亏!
     教辅书这东西,本身是不是有价值、儿子是不是来得及做,那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而做家长的有没有买却是“觉悟”问题,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房子问题解决之后,攒钱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他的学习。我并不欣赏什么“题海战术”,但哪怕让儿子多看看也行,这孩子又算不上天资特别聪明,不多见识几种题型怎么能“举一反三”,迎接后年的中考?
     贾岱:“减负”需要一个过程
     “减负”毕竟还是这两年的事,它还处在一个实践的阶段。“减负”以后,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成绩,学校家庭方面还没形成一套有效的教育措施。而在许多人眼中,巩固知识、提高成绩的有效办法之一是“题海战”。对于学生、老师、家长来说,买惯了参考书,依赖惯了参考书,叫他们一下子彻底改变过来,肯定适应不了。
     我想总得给他们一个过渡缓和的时间吧。再说“减负”以后实行怎样的考试制度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家长无法放松是可以理解的。蔡学琴常做“订正”悟诀窍其实,有很多东西并不是练得越多越好,一味的强调“熟能生巧”而忽视了“举一反三”,学起来会很累。我很欣赏对门的女孩,她常干的事是研究“订正”,从中悟诀窍。
     她跟我女儿同岁,有时会到我家和女儿一起做作业。她学得既优秀又轻松,时不时地会翻看从前的订正,研究得还挺仔细。我问她原因,她说,其实很多同学经常犯的错误都是些“老面孔”,只是错了就错从来不从中吸取教训,所以才会又一次地走回头路。而她就把从前订正过的东西都搜集起来,时常研究,这样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避免曾经犯过的错。学习的不断进步无非就在于“温故而知新”,这样从订正中琢磨题型可比一味地往前赶几大本习题集要有用多了!张成光切莫人云亦云我考进名牌大学的理科基地班后,堂弟来我家要参考书。他惊讶地说:“有些书怎么没用过”原来那是年级里统一买的书,内容偏重基础,而我当时觉得自己更需要加深和提高。于是,我又另外精选了几本合适的书,这些书布满了我的笔迹,经过细细“消化”的。
     我告诉堂弟,买书也好,做习题也好,有针对性才能有效果。人云亦云地开书单、撒网买参考书,很可能白白投入精力和时间。不妨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适用的参考书。陆俊峰书贵精不贵多前几天,我以前做家教时的一位学生向我诉苦,开学不到两天就买了一两百元参考书,而且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问为什么他说,不买不行,“减负”后学校发的书很少,但每门课的老师都“推荐”了好多书,说买不买随便,可后来还是加了句,最好买,到时可能就按照参考书复习。我告诉那学生,其实书不在多而在精,许多书是差不多的,关键要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