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都是以应试为根本,从上初中开始学生们便要面对竞争,升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的竞争、高考的竞争、考研的竞争……一个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从他踏入中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身经百“考”,而且他个人的前途、喜乐、家庭的情绪、学校老师的褒贬都围绕着这个“考”字而变化着,考好皆大欢喜,考差被万夫所指。这种一刀切的单一教育模式最容易激化矛盾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应试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封闭而且僵化的教育方式,但现实就是如此而且不是说改就能改变的。因此,在这种单调的教育环境中青少年本身所固有的创新意识和青春期特有的反叛精神必然会受到禁锢和挑战。许多高中同学在文章中不只一次地发问:难道书本和考题就是我们“花季雨季”的主旋律吗?这种内心渴望自由,希望学自己想学、感兴趣的东西和呆板的现实产生巨大反差,想摆脱,办不到;想顺服,心又不甘。这种挥之不去的情结折射到青少年心理上就势必产生一种发泄的要求。
面对这种发泄的要求,如果我们的教育结构中有一个专门处理这类青少年行为心理的学科和机构的话,那么青少年因发泄而产生行为偏差的事件将会有所下降。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各个学校都没有这种处理学生行为心理的专门的辅导机构。单凭传统的说教、批评甚至行政手段来解决心理问题无疑是一种妄想。心病还需心药治,面对青少年种种“怪异”、“叛逆”的行为,我们首先做的应该是理解,这不是喊喊口号,而是从心理的角度真正地去理解。把他们对现实不满的情绪通过专业手段转化为上进能量,不能只去堵去封。
去堵去封的后果就是把青少年的发泄要求堵在了教育体制以外,既然正常途径没有发泄的可能,那么他们势必寻求非正常的发泄途径,于是早恋、迷电子游戏、泡吧、斗殴……就层出不穷。也许我们可以禁止所有酒吧、游戏室营业;也可以把学生全抓回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但即使如此,他们仍可以变出别的花样,心理需求是内在的问题,不解决内因,任何外部因素的改变都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
综上,我们认为问题少年的产生原因很多,但我们的教育结构中缺少心理教育这一环是更本质的原因。因此,我们建议:
一、在师范院校设置学生行为心理学的专门课程,吸收国外先进的心理科学理论和实践,培养专业的青少年心理辅导教师。
二、对待各类“问题少年”,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单纯的打骂是没用的。将心比心地去感受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问题,从而加以引导和纠正。
三、尽快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