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溺爱:父母给孩子的最坏礼物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04-22

我们百分之百地相信,每一 位父母都是非常爱孩子的:但是,正如一 位教育家所说:“爱孩子,这是连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难的是掌握爱的分寸。

笔者注意到,现在一 些家长不让孩子、尤其小学阶段的孩子做任何家务事,有的每天给孩子整理书包、洗手绢、穿衣服等,即使做家庭作业,家长有的要么是替做,要么是陪读。

常听家长们解释:“孩子还小,替他做做没关系,长大一 点就会好了。”是这样吗?据专家们调查,一 个孩子如果 15岁以前没有培养起真正的劳动习惯,就有可能成为终生的“小懒汉”或“懒姑娘”。这样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自信,这对孩子心理的不良影响往往是长期的。

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提出很长一 段时间。许多家长把素质教育的任务单纯寄托在学校、教师身上,其实,中小学阶段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意志、性格、情感等等,都离不开父母,离不开家庭教育。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曾总结说,“幼儿受于家庭之教训,虽薄物细故,往往终其生而不忘。”“一 生之事业,多决于婴孩”。这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确重要,也说明教育孩子要抓紧时机,别期望着孩子“长大一 点就会好了”。老师们都有体会,改造一 个人比塑造一 个人常常要难得多。

社会上屡屡出现父母因溺爱孩子,最终尝受恶果的例子,像有一 对教授夫妇,居然被疼爱的独生儿子杀害。这使家长们普遍不理解:为什么对孩子给予爱,孩子反而会变成这样?就好像辛辛苦苦种甜瓜,收获的反而是发涩的苦瓜。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对父母权威的看法直接影响其未来对环境、对社会规范的看法。“恶果”通常是这样结出来的:孩子一 次次试探、一 次次成功地突破父母给设定的规范,比如说本来今天不买玩具,但孩子一 闹就给买了,孩子便将父母的纵容看作软弱(至少潜意识这样认为),接着便期望所有的人都像父母那样满足其所有要求,——而这,在社会中又怎么可能呢?父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在社会生活中稍有挫折,就易产生强烈抵触行为,在外边别人不买孩子的账,孩子回 家反过来把这种气加倍给予父母。

目前很多家长仍以孩子学习成绩为关注的焦点。为让孩子专心学习,家长一 切都愿代劳。实际上,简单的家务劳动等,并不会影响孩子学习,相反它对发挥孩子的特长和创造性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务活可以让孩子增强作为一 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培养孩子成人后的责任意识。像美国家长经常鼓励孩子:“ Do it yourself(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 口号培养了孩子的能力,独立观念等可贵品质。我们也并非缺乏这种意识,缺乏的只是当今这一 代家长们的勇气而已——“现在都只有一 个孩子,怎么敢拿自己的孩子做教育试验品?人家给孩子买这买那,我也就得买,不能亏了孩子。”

当然,溺爱不能完全归咎于父母。社会各界多感受到,我们过去几代人习以为常的不少价值观念,到了独生子女这一 代,却均被猛烈的摇撼着。相当多的父母发自内心地认为,孩子即将面临着一 个竞争更加激烈、生活环境国际化的社会,有关孩子自我控制的品格、个人能力的形成,家长无以为助,所能做到的,就是以全部的爱,支持孩子。——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承包一 切”的爱,除了表达父母的心意外,实在没有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有益的养料,一 位西方教育学家的话值得家长们牢记:过多地迁就子女,对孩子溺爱,将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份最可怕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