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考试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2-22

    在刚刚过去的上一个学期期末,一些地区和学校,考试变得不平常起来:伴着温馨、轻松、欢快气氛的测试、在乐中考、分散分项考、学生自己出题考甚至免考等等。一股清新的改革之风向过去“肃杀”的考场徐徐吹来。感觉得出设计者的用心---培养学生的自立敬学精神、合作竞赛精神、乐观向上精神,一切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利于新的学习。

    北京一中的两个实验班,期末数学考试由选出来的学生和教师一起担任主考官,考题中有一部分由学生命题。“爸爸今年50,女儿今年24。当爸爸是女儿年纪的4.25倍时,女儿多大?(要求用方程式解)”一位学生出的考题颇得好评,他自己也很自豪。在教室的墙壁四周挂满了学生出的和区里的统考题目,分为笔试题、口答题、操作题。学生们几人分成一组,大家抽出试题后,集体寻找解决方案,答题时则在小组中抽签决定由谁回答。两小时下来,学生们似乎都意犹未尽,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觉得“这么改挺好的”,“像过节,每个人都有收获”;在河南南阳油田子弟学校,数学期末考试的应用题也是抽签方式,抽到题后念给全班同学,然后可以下去准备,大家一起出主意,看谁的思路最佳。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头脑“高速运转”,全都兴奋得“像过年一样”;

    上海市上海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期末语文考试是在兴高采烈的游园活动中进行的。考试那天,这些刚入学不长时间的孩子们人手一张写着“你真棒”的记录卡,到“超市”、“碰碰响”、“故事大王”等10个游艺室参加活动。在那里“玩”的过程中,他们一学期来识得的900多个汉字在“购物”、读书、讲故事时都会派上用场,“辉煌”的成绩激发了他们浓浓的学习兴趣,而学校参与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读写教改实验”的成果也得到了展示;

    早在期末考试前的去年11月的一天,北京市北京小学全校的课间操时间被校长吴国通“借用”,对各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了一次检测,更准确地说是进行了一次考试改革的“实战演习”:20分钟里,让学生们用一个“冷”字做文章:一二年级组词,三四年级造句,五六年级学生围绕“冷”作篇短文。按照以往的考试办法,各平行班一二分之差真看不出什么差异,但这种没有准备的水平考试一下子就看出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给老师们了解学生水平、给日后的教学提供了客观的依据。老师们对校长说:“您这一考可真让我们冷静了”---不能再考什么学什么,而要学什么考什么,关键是在学。只要平时学得扎实,学生就不会怕考试。于是北京小学的功夫就下在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上,考试就变得很平静了。这个期末,全校都没有停下课复习,教学仍按课表走,教师根据自己的安排给学生布置一次20分钟的检查就算是过了期末考试;

    北京海淀区西苑学区的7所学校把“集中考”改为“分散分项考”。语文分朗诵背诵、实际应用、口语交际、作文、基础知识五大项,数学分口语、实际应用、口头分析应用题、计算、基础知识五大项;英语分对话、朗诵、听力、基础知识四大项,每项都单独考评定成绩;考试时间由两三天增加到两三周;考试形式由单纯笔试转向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相结合,由全封闭转向开放、半开放与封闭相结合等等,改革总目标是突出各种能力,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北京光明小学在低年级实行自选试卷、同学互测的乐考,在3-6年级也是采取“分项考核,综合评价”的办法,把“双基”知识分散到平时测试中;

    在上海市二中,高中学生的期末作文考试是自拟试题;而在秦皇岛市,小学生在考试前一周就拿到作文试题,可以从从容容地做文章;在安徽淮南矿务局机关第二小学,期末考试也分层,由易到难共有五套试卷,学生自选与自己水平相吻合的命题。如果选的嫌难了还可以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后再给予评价。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努力都可以在试卷上体现出来;

    沿袭了多年的考试经过这些变革,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当我们深入思考这些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各地的改革时,不难发现,当素质教育的实施进入到一定层面时,大家总感觉近20年来一直没有停顿的改革仿佛老是在同一水平上徘徊,难以深入。卡脖子的问题便是考试,分数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考试不改革,其他改革方案再好也难以实行。

    终于是该给考试“动动手术”的时候了。

    “为什么有的学生一进入高一级学校就撕掉读过的书?就因为考试伤害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北京小学吴国通校长对此感触颇深:“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是最宝贵的。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这种热情。”北京一中校长王晋堂说,如果我们能通过考试激励起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那对他们一生的影响该比考出什么分数都更有意义。”---过去是老师拼命赶教材赢时间,多复习,每天发张题纸给学生做。累死了孩子们,老师实际也没有时间判。最后一张卷子,气氛紧张,成绩可能是皆大欢喜,但掩盖了学生的很多学习问题,甚至也掩盖了他们的实际差异。我们过去大概太不明确考试的目的了。

    “小学阶段的考试是为了帮助孩子们体验成功,根本目的是激发、增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在以“我能行”的口号叫响了北京城的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说,“在评价问题上,从百分制到等级制,只有一种评价符号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评价观的转变:看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点,孩子在原来基础上有进步就是成功;这一次成功了,他下学期才更有学习的积极性。”上海小学高级语文教师薛峰谈到“在游园中考试”的改革意图时说,这是“为学生搭建舞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风采,增强学习自信心。”

    不约而同的改革,有着原本相同的道理。

    其实在这些改革考试的地区和学校,考试改革都不是孤立地进行的。比如在北京小学,淡化考试、注重平时,就需要学生努力学,老师认真教。该校搞了几年的主体性教育此时已见成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而教师在学校新世纪的新研究课题“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中,每人都立下了子课题,研究教育的个性化,以求培养创新的人才。而个性的依据,正是通过一些水平测试得到的资料;比如北京光明小学为了激发学生下一学期学习的热情,除了考试的改革外,还伴随着寒假评“十星”的活动。上个期末结束时,全校学生“每人都高高兴兴拿着奖状回家过年”,因为“十星”涉及孩子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而每个孩子都不是一无是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