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评价不可能脱离教学实际
这次分析评价工作开始前,负责这一课题的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陈玉琨教授花了差不多半天时间向与会者介绍教育改革的现状。他认为,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三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命题工作不可能脱离教学实际,它必然反映教育改革的现状,同时由于考试“指挥棒”具有对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命题者更必须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并通过自己的命题工作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因此,对考试评价的评价当然也应该结合当前的教改形势,从中得出对于今后工作的指导意见。
对中考试卷的评价工作始于去年,对1999年中考试卷的评价给了各地命题者一个鲜明的导向。参加这次评价工作的专家们普遍认为,2000年中考试卷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学科特色等方面有了可喜的变化,各地的命题者确实作了不少努力,这主要表现在试题加强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更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并通过试题设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考试与学生生活更近了
记者在研讨会上发现,2000年各地中考试卷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试题占了不小的比例。例如,广东省的物理和化学卷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趋势。该省化学卷中有一题让学生写出干燥剂吸水的反应方程式,物理卷中则讲到坐车要系好安全带,以考查学生对“惯性”知识的掌握。
安徽省教科所的梅小景、杨思锋两位老师认为,那些生搬硬套、画蛇添足、为“联系”而“联系”的试题正在减少。记者看到该省化学卷中有一题要求学生分析“人工增雨炮弹”中的物质属性,据介绍,去年安徽省久旱少雨,5月份在部分地市进行了人工降雨,这一事件正发生在试卷命题工作开始的前一天,学生对此并不会感到陌生,而且与知识的联系也很自然,这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培养尊重科学的精神有积极意义。
华东师大的解守宗教授认为,过去的数理化教学以学科为中心,追求的是学术发展,对非学术的内容常常加以排斥,但事实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去做学问。他说,现在教学正在逐渐扭转这一方向,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联系实际的试题越来越多地出现更肯定了教学实践的这一探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在数学组的讨论中,专家们反映,2000年中考试卷中开放性、探索性试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几乎每份试卷都有10分左右的开放性试题,而且看得出命题者对试题做了精心设计。他们认为,这类试题的强化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踩点评分”原则,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这一特点在其他学科中的表现也相当突出。安徽省化学卷中有一道实验题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设计一个实验,该省教科所的孟蔚时告诉记者,命题者原先提供了3种设计方案供阅卷者参考,但学生的回答大大突破了这一数字,于是阅卷原则最后被改为“只要合理就给分”。南京市语文卷阅读部分要求学生阐述所给材料中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是否妥当,学生回答“是”或“否”都可以,只要自圆其说就行,更值得一提的是该题的评分原则强调“有创见可加分”,积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试卷命题“拿来主义”行不通
2000年中考试卷的命题在有利于考生发挥水平方面作了可喜的努力。一些地区采取压缩题量,适当降低难度等方式来为学生减负。以往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难题、偏题,专家们反映,这类人为编造的繁难试题在2000年中考试卷中几近绝迹。但这些专家也指出,考试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2000年中考试卷依然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亟待加以改进。
虽说人为编造的繁难试题基本上已被消灭,但一些试题人为编造的痕迹仍相当明显,例如英语试卷中的情境设置、语篇的选用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ChineseEnglish”,忽视了语言环境的真实性。华东师大舒运祥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些偏远地区资料缺乏所致,因而他建议教育部门在各省设立资料中心,来解决这一问题。
也有一些专家指出,有个别试卷采用前几年其他地区在考试中已用过的成题,这对学生将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容易引发“题海战术”。他们认为,中考试卷命题简单“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当然,命题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命题者的素质,针对目前一些地方临时集结命题队伍的做法,专家们呼吁必须加强对命题人员的培训,并组织一支相对稳定的、有志于中考研究的队伍,采取持证上岗,保证命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