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福兴街梓潼桥街道办事处的自行车寄放点又遭遇恶意敲诈,寄车点临时工李青红面对恶意敲诈不仅束手无策而且非常害怕……这些敲诈者只是一群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她们每周几次例行在这里相聚,按她们自己的说法是:“顺便在这儿发点小财”。
5月19日下午6时许,福兴街梓潼桥街道办事处自行车停放点。两名十二三岁、穿着怪异的“小太妹”围着守车的李青红大喊大叫称:我们刚刚寄存的名牌自行车被盗啦,要赔起……说着说着就将一寄存的摩托车推倒,导致油箱破裂汽油外泄。
李某正要分辩,从附近酒吧里又冲出十多名叼着香烟、穿着怪异、画着泛青眼影的“小太妹”围住李,用烟头在李的脸前指指点点,要李马上赔钱,许多市民纷纷围观。足足闹了半个小时,看李坚决拒绝掏钱消灾,这群“小太妹”砸坏了一摩托车头盔后才一哄而散。
邻近寄存点的住户告诉记者,他看见这群人一直在这里徘徊,并数次碰头商量,还对着李指点了很久,结果几分钟后就发生了这一幕。她们看上去都只是一群十三四岁的孩子,这种行为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记者向一位小女孩打听,她用敌意和戒备的目光打量了我一眼说,没钱用了,你管得着吗?
35岁的李青红说起那次被敲诈的经历就恨得咬牙:“只要远远地看见她们走过来,我就赶快躲开。”因为她们说过,“要给我好看”……和李某一起看守自行车的老太婆气愤不过,在人行道上拦住这些黄毛丫头理论,结果这些小姑娘抄起拖把就向老太婆砸去,吓得老太婆赶快逃离。
内心世界大告白
14岁的小刘已经在福兴街游荡了两天,为了躲避父亲的打骂,离家时,小刘甚至来不及穿上自己的鞋。朋友们找了一个塑料袋套在她的脚上。小刘说,光着脚走路很疼,但她不想回家。
17岁的“大姐”(小刘她们都这样叫她)说,走,我们去“找”点钱。于是就发生了敲诈自行车寄存点的事。小刘说,其实,她也没有想到会给李阿姨造成那样大的伤害。她承认,这不是第一次,她们以前也敲诈过小学生,有个小学生“不懂事”,被她们一顿好打!说起那次打架,小刘顿时眉飞色舞,她说,“很过瘾,他比我还高,七八个姐妹把他打得直喊妈。”“谁叫他没有钱呢?”小刘一脸的不屑吹了吹指头间的烟灰,“他妈的比我还穷。”
小刘坚持要记者买一包烟给她才接着说。再次点上一支烟,她说,我不想上学,老师不好,同学也讨厌。她已经好几周没有去过学校了,父亲知道,但他懒得管,只要没有人上门告状。她说,老爸没有工作,整天就晓得泡在茶馆里打麻将,从不在乎她在干什么。自己的那些小姐妹们情况也基本这样。她一再坚持她不想家,也不想母亲。只记得母亲常和父亲吵架,后来就再也没有见过她。小刘说,她不在乎。
“大姐”和一个小姐妹在楼上陪男朋友喝酒,七八个“小太妹”百无聊赖地坐在台阶上抽着闷烟。她们是因为没有钱,被酒吧老板赶了出来。在二楼某酒吧里,尽管是上课时间,一大群少年占据了酒吧的大部分位置玩牌、抽烟,几对少年干脆当着大家的面搂搂抱抱,两个十六七岁的小男孩暧昧地脸贴着脸说着悄悄话。酒吧的门外贴着一张纸条:“未成年人禁止入内。”小刘说,这个没用,有钱就行。
小刘很羡慕“大姐”的男朋友都很大方,给她买了手机,因为她漂亮。但是大姐还是没钱用,因为她很“嗨药”。自己不“嗨药”,因为还小没有人愿意找她,也没有钱。“我悄悄给你说,有些人就直接在对面的厕所里抽大麻。”小刘说,我认你是朋友才告诉你,“别出卖朋友”。
街头“摆酷”解心烦
第二天是周末,小刘她们照例来到了福兴街。在酒吧里转了几圈后,又有几个小孩因没钱消费被拒之门外。她们无聊地坐在中国银行的台阶上等待自己的同伴。此时,一个“小太妹”突然将自己的头往地下停车场的玻璃橱窗撞去,碰得咚咚有声。几个伙伴将她拉过来,按在地上。就在这时,另一个“小太妹”又扑通一声倒在地上,其他人又手忙脚乱地将她拖起来。小刘说,她们很烦。这是在“摆酷”。她们都习惯用烟头,小刀子在自己的身上留下记号。谁的伤痕越多,谁的经历就越多,也就越“酷”。小刘伸出手臂,大大小小有五六个烟头烙下的疤痕。小刘说,“大姐”更多,一只手上几乎没有好的地方。
小乔坐在台阶上,故作老练地叼着一支烟,她说,她不缺钱用,父母虽然对她很好,但呆在家里没有和这些姐妹们在一起好玩。但她到了晚上必须回家。虽然她很想晚上和姐妹们一起去泡网吧。
22时许,福兴街渐渐安静了下来,大姐带着还没有回家的小姐妹去布后街一带泡网吧。小刘说,网吧好玩,到了下半夜,还有人找上门来请“大姐”他们吃火锅,然后回“大姐”租来的住处睡觉。
一周之后,“大姐”终于知道了记者在对她们跟踪采访。她气冲冲地从一家酒吧冲下来,很不耐烦地指着记者的鼻子吼:“见得多了,不要烦我!”
打架闹事惹不起
布后街的居民说起这群小女孩就直摇头。据他们证实,这些小姑娘在这一带已经活动了很长时间,有时直到夜里还可以听见他们在街上狂呼乱叫,搅得他们连觉都睡不安稳。她们还是小孩,就整夜不归家。
一位曾经目睹过她们敲诈别人的老年妇女说,前几天夜里2点左右,她听见自己的楼下传来一个小姑娘的惨叫声,看见几个小姑娘在打架,她催自己的老伴和儿子去看看,但儿子和老伴都说是“‘小太妹’打架,不要去掺和”。结果这个小女孩一直叫了半个钟头,那声音在夜里听得她毛骨悚然。
居民们肯定地宣称,只要不危及自己的利益,他们都不想招惹这些人。
父母难懂女儿心
我们把采访调查的情况向警方作了汇报。在梓潼桥街派出所李副所长的过问下,我们和部分“问题女孩”的家长取得了联系。一个小姑娘的家长闻听介绍后,对自己的女儿在外面的做法极其震惊,但他认为“这不可能!”。他说,自己的女儿一直很乖,对人也很有礼貌。所有的亲戚都夸奖她是个好女孩。他认为,除了成绩不好,自己的女儿并不坏。今天是星期二,他坚信自己的女儿在学校上课。而此时,他父亲并不知道,他的宝贝女儿正在酒吧里逍遥。这位父亲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自己的孩子自己清楚。”
另一位母亲说,我只管她的饭吃,什么时候她死在外面她负责收尸,其它事她管不了,也不想管。这小女子让她伤透了脑筋。她还介绍说,学校的老师不好,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就不让孩子上学,小孩对学校失去了信心。她为这些事和老师吵过好几次。但吵架之后,孩子反而更倒霉。
她说,为了生活,她四处打工挣钱,对女儿的事几乎顾不上过问,再就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她认为女儿变坏的根源是自己太穷,没法把女儿送进好学校,女儿又太不听话,尽管事情已经到了比较麻烦的地步,但她没有能力解决。
在对这些问题少年的专题采访中,从各个娱乐场所,我们发现他们的数量很惊人。
调皮甚至捣蛋是小孩子的天性,他们需要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是非观,价值观,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最直接的引导人就是其父母和学校的老师,但本报今天披露的这些“问题女孩”却有大量的时间处于失控状态。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经颁布实施一年多。从本报大量的调查采访情况来看,应该说,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家长及监护人的宣传教育做得还不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9—22条对家长及监护人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虽然一些家长学校有这方面的宣传,但是从社会面上看,该法的普法宣传没有将家长及监护人作为重点,没有充分发挥家长、监护人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作用。对“夜不归宿”、“单独居住”、“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未能监护,特别是父母离异的家庭,许多监护人更没有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
我们认为,法律实施中存在的许多困难,与某些部门不重视该法有关。目前“网吧”和小“酒吧”的发证、管理仍是一个大问题。大家看一看数一数,目前成都大街小巷有多少“网吧”和“酒吧”!毫不客气地说,这些“吧”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场所。
我们呼吁,政府应尽快制定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逐条落实法律规定,共同做好工作。
谁失职谁就要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