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沃建中:素质教育的新探索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于死板、枯燥,很多东西只停留在表面,很少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从而打动学生的心灵,他们也很少能够亲身体会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这样的活动既没有实效,又难以真正发挥其效果。少先队“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该说是对素质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
     首先,体验教育是一项符合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它帮助少年儿童树立自我意识,让他们自己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来。少年儿童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生活,体验各种职业的困难和乐趣,通过这种形式获得的体验是深刻的、具体的,也是实用的。体验来自于实践,自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其次,这一活动涉及的体验是全面的,它把视角投射到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大自然中,涉及到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这无论对青少年真正从心理上体会到家庭的爱和家庭琐事的累,增强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使学习变得更为积极主动,还是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操,都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体验教育活动灵活、开放、自由度大,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更能增进学生的实际体验,这对于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将起到很好的作用。这样的活动应该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更应成为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素质教育的好素材。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深化体验教育
     引导少年儿童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大自然中主动寻找“岗位”、积极扮演“角色”,通过身体力行,获得真实感受,是符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种实践教育活动以生动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为教材,以实践为中心,冲破传统学校教育的封闭形式,重新建立与实际生活的广泛联系,并以此作少年儿童学习、实践的舞台,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的好形式。和高中阶段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同的是,它在强调身体力行的实践时更关注孩子们获得的真实感受,而不是探究的深度和成果的层次。通过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少先队来动员、组织这项教育活动,有助于进一步突出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小主人作用,可以使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这既有利于增强少先队组织的活力,推动少先队工作社会化运行机制的建立,更有利于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逐步迈入促进少年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新境界。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今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与共青团江苏省委、省少工委联合发文,要求全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自觉地把组织“新世纪我能行”实践体验教育活动,与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改造、教育内容方法改革相结合,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体验教育活动要真正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课程,需要我省各地、各校作进一步探索,逐步明确课程标准,探索课程实施的基本规律。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年来开发学校活动课程和少先队活动的成功经验,抓住体验教育活动项目的选择和认定、具体活动的开展和坚持、少年儿童思想收获的评估和激励等基本环节,深化体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