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一些报刊中,常常出现“教育消费”的提法。笔者认为,
这个提法是不科学的,需要加以剖析和澄清。
这个提法之所以不科学,主要之点在于它把教育开支定性为一种
“消费支出”,也就是“非生产开支”。这是对教育开支性质的极大
误解。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劳动者。
说得更确切些,是合格的劳动者。在现代社会中,合格的劳动者,只
有经过现代的教育才能再生产出来。因此,教育对于现代的社会生产
系统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和关键因素。教育开支的性质,
绝不是什么“消费支出”或“非生产开支”,而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生
产投资,并且是首要的生产投资。不仅如此,教育投资对发展现代生
产力来说,还是一种比固定资产投资更为重要的基本建设。为什么这
样说呢?因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功能,是追加生产资料,它只是发展生
产力的第二位因素;而教育投资的功能,是提高劳动力再生产的水平,
它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位的因素。因此,教育投资是全社会的“第一
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只是“第二基本建设”。这就是教育投资
在现代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以上是就全社会而言的。就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而言,教育开支
也不是一种“消费支出”,而是一种智力开发投资,或者叫做就业投
资。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要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并实现就业,不支付
这样一笔智力开发投资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投资,不仅需要在就业
前支付,就业后也还需要不断地继续支付。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
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劳动者要在
社会的就业体系中站稳脚跟,并对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必须不断
地接受继续教育,使教育过程向终身教育的方向延伸。
明确认识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家知道,在当今世界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成
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科学事业也就逐步上升为推动国民
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经济发达国家的优势,主要并不在经济本
身;它们的真正优势是知识优势,是教育、科学发达的优势。我国的
经济落后,其原因也不止在经济本身,从深层次上看,其根子在于教
育、科学事业落后,在于长期忽视教育、科研的发展,把教育投资贬
低为“非生产开支”,把“第一基本建设”与“第二基本建设”的关
系搞颠倒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基本
国策,正是为了改正这种历史性错误,以求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
然而,人们也不能不遗憾地看到,我国纠正这个历史错误的步伐
是走得相当缓慢的。中央确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已好几年了,但在
教育投资上却一直没有很好落实下来。迄今为止,我国的教育投资仍
处于很低的水平。
为什么在我国落实科教兴国方针如此之困难呢?原因当然是多方
面的、错综复杂的。然而不可否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一些领导
机关、领导干部,受了“教育消费”论的长期误导和思想束缚,对教
育开支的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仍把教育开支当作一种“消费支出”
对待。一说要发展生产力,他们就大上工程项目,盲目扩大固定资产
投资,毫不珍惜财力、物力、人力,甚至不惜血本,大搞重复建设、
盲目建设,使国家和人民蒙受了惨重损失;而一说要办教育,他们就
借口“国家穷,没有钱”,硬是不肯为这种所谓的“非生产开支”多
花一点钱。他们实行的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颠倒的、极不明智
的投资政策;他们心目中的基本建设,只有楼堂馆所、厂房设备,而
没有智力开发。正是这种传统的落后观念,把他们禁锢在小生产的狭
隘眼界之中,使他们不能自觉地、忠实地执行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
由此看来,“教育消费”的提法,绝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简单提
法问题,而是一个曾在我国长期起过理论误导作用并且其影响至今尚
未完全消除的传统错误观念,也是当前贯彻科教兴国方针的一个不容
忽视的障碍,需要认真地加以排除和澄清。(作者:北京行政学院教
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