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在雅虎中国的专题网页和全国29所高校同时举行一个月的大型调研活动,共收到有效答卷3396份。这一以“酷”为主题的调研,涉及“什么是酷”、“酷的表现形式”、“酷的心理特征”等范畴,主办方希望通过“酷”这个具有特殊涵义的词汇折射出都市年轻族群的清晰轮廓。
本次调研采取的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开放式调查,分六大部分:“酷之装”、“酷之地”、“酷之爱”、“酷文化”、“酷活法”、“酷之网”,由表及里地设置了30个开放式问题。问卷整理采取相对宽松的态度,只对每一问题的前三种答案作出排比和罗列,以定性结论和大背景数据支持,来体现一种现象的存在和一种趋势的发展。
本次调研,以年龄在18~28周岁的高中生、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为主要对象。回收的3396份有效答卷中,男性占到67%,女性33%,反映出“酷”是一个相对男性化的词汇。参加本次调研的人群,受教育程度是,4%初中生,38%高中生,58%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
在他们心中,最酷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物质型、精神享受型、实干型、虚拟型。物质型以高收入、有地位、高级住宅、挥霍为特征;精神享受型以四海为家、自由自在,从事自由职业、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五湖四海皆朋友,以车当房、徒步旅行为主要标志;被调查者中的76%都希望过这样“酷”的生活,这两者似乎代表了都市青年心中所向往生活方式的主流。可喜的是,实干型的“酷”生活也在被认同之列,10%的被调查者描述他们心中的“酷”生活为:当朝九晚五的白领或SOHO(在家办公),有中高收入,少说话多办事,平平淡淡生活、快乐就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网络生活在都市青年中的影响力不可低估,8%的被调查者声称,最酷就是生活在网络中、E-SHOPPING(网上购物)、OICQ(网上聊天)。
从年龄、受教育程度和“酷”生活理想的关联轨迹看,调研得出如下结论:随着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攀升,年轻人对生活的要求有一个不断变化和校正的心理曲线,从单纯到向往独立和自由,从比较理想化到回归现实、乐观地面对。被调查者对“酷”生活的描绘,其实是他们理想生活的图景。“酷”概念在多数年轻人心中,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有人总结为“想什么是什么”。
从“酷”概念中还可以看到性别差异。男生形容“酷”生活,事业上的成功、CEO、老板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女生心中的“酷”生活,则是海边小木屋、购物、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穿着方面,“酷”是个性化的代名词。但受教育程度不同导致对“个性化”的理解不同。中学生认为最酷的穿着是能吸引他人注意的个性化,而大学和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则倾向于满足自己的个性化、休闲化。便携的高科技产品,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掌上电脑被选择为“最酷的配饰”,尤其受到年轻男性的欢迎。
调查的另一个成果是“酷语言”,都是些都市青年流行语。这些风行的时髦用语包括网络流行语“翠花,上酸菜”,还有“爸爸妈妈搞不懂”、“去死吧”、“受不了”等年轻人特有的语汇。
调查人员据此得出结论,“酷”在年轻一代心中,就是个性化、理想化、人性化、智能化,是自由、自然、自我在时下的代名词。它有时外表标新立异,言谈举止与众不同,其实内在真实平淡,追求的是活出自我的感受。
一些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评价说,“酷调研”具体生动地描绘出了都市年轻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给了年轻族群一个发布生活宣言的机会,可以说是“酷一代”的“自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