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孩子的烦恼“像喜马拉雅山那样高”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6-03

  “小小少年,本无烦恼……”

  但是如今不同了。这一代被认为是最幸福、最甜蜜、在物质上能得到极大满足的孩子们,却在方方面面生出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烦恼。用孩子们自己的话说,这些烦恼从“上小学就开始一天天增多”,而且层出不穷,有的孩子甚至感觉烦恼“堆得像喜马拉雅山那样高”。

  成长就是会伴随烦恼的。前不久,全国少先队组织在少先队员中开展了“养成道德好习惯,解决烦恼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以期了解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关系时所碰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在亲身实践中解决烦恼,从而养成道德好习惯。不是让“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强说愁”,而是不要让那些矛盾和问题成为一部分孩子学习、生活中的障碍,甚至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孩子们的烦恼,被圈定在“自己日常学习、生活及成长进程中所遇到的不好处理的、不知如何解决的或不知如何解决才更好的”问题上。

  诉诉心声:孩子向往快乐


  按照孩子们的述说,他们的烦恼可以数出一百多种!我们根据上述四个关系,为这些烦恼“排排队”,发现他们产生困扰最大的是在人与人、人与自我方面。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这个规律在孩子身上也不例外。孩子们在与父辈、朋辈、师长的交往中,遇到的困扰有时令他们难以梳理——“在家里,我可是一位小公主,谁都得听我的指挥。你要问我怕谁?还真没有。不过‘妈妈’的名称已经渐渐进入了这个行列。”大年初一,天津这位五年级的艾丽同学要和爸爸一起参加单位的团拜。她把自己打扮好后正在得意,却被妈妈“教导”了一番,最后不情愿地换了一身妈妈指定的衣服。艾丽说,“我简直烦透了,因为我从来都没有自由,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都由妈妈支配,而我只是一个服从者,我无法去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某小学的任俊同学面临毕业,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从未有过烦恼”的他“烦恼重重”:那天进行数学测验,最后一道题他怎么也做不出来。同桌交了卷子后回来轻声催他:“快点交吧!要下课了,再不交老师可要走了。”马上,铃声响了,同桌又催他:“快点,快点,0蛋了啊!”就在那时,他不知怎么突然会做了,匆忙写完交上了卷子。可同桌却怪声怪气地说:“哎哟,你还真的做出来了!”任俊说他原来认为同学友谊是窗外的一片蓝天,现在却不这么想了。将毕业的同学心里都打着小算盘,“我告诉你这道题怎么解,你的成绩提高了,在毕业考试中又增加了一个对手,我岂不落后了!”小小的任俊很苦恼,“现在怎么会变成这样……”

  南京一位徐美同学在同学过生日时,用自己原来准备买礼物的零花钱买了一本早就想买的书。她没去参加同学的生日宴会,但郑重地送去了自己花一晚上时间精心制作的贺卡。没想到,她在班里遭受了白眼,意味着她可能要失去一些朋友……徐美不明白,到底是不是自己错了?……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除了成长中的少年共有的对自身评价方面的问题外(如身材的高矮胖瘦,肤色的黑白等),孩子们的烦恼更多地集中在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上。

  其中,最大量、最强烈的便是学习问题——“自从升到六年级,就没有一天好日子过了,除了作业就是考试。”南京的一位同学说。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负担的加重,孩子们的不愉快情绪也越来越多。上海一位面临小学毕业的同学写道,“每天,作业和作业以外堆积如山的习题分析、测验练习、模拟试卷,让我满脑子都是写不完的汉字和字母单词;解不开的谜团公式弄得我晕头转向,连做梦都看见自己在数字草地上做‘语段分析’;抬头一望,太阳张着O字形的大嘴对我笑,一片片云朵上写着许多单词……”

  北京前门小学的六年级学生董昊雷,是名大队干部,学习成绩不错。前些天,父母带他去一所著名的中学想报名参加入学考试,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家长把自己孩子获得的荣誉证书拿给招生老师看。老师快速翻过后只挑出一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获奖证书,严肃地说,我们学校只招特长生和数学尖子生,否则没有资格参加我们的招生考试。董昊雷心里很不是滋味,痛苦当初为什么没有精益求精,追求更高的标准。深深的自责给他毕业前的生活增加了几分沉重。

  正处于生长期的少年们,自我控制的能力尚未健全。他们可能处理不好玩和学习的关系,上课老想睡觉、爱走神、爱说话,或者是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毛病,比如动作慢、粗心大意等。这些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必然要常常被成人批评和教导,由此也引发了孩子的一些烦恼。

  在其他有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许是因为孩子们年龄的原因,有些烦恼没有前述两个关系中的问题来得那么有切身之感和“切肤之痛”。但是,孩子们的生活毕竟离不开社会,社会的问题有时也会折射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所以他们对有的社会问题有了初步的观察和思考,尤其表现出对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在前者,他们的烦恼多产生于“我在组织中出现的问题”(如选举时,同学不能公平看待自己)、“我与社会对接中产生的问题”(如做好事反被冤枉,活动场地太小,上好学校要交很多赞助费)以及“我看到的社会问题”等;在后者,他们的烦恼集中在“我在保护自然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看到的自然与环境问题”等。

  据《知心姐姐》杂志不久前对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000多名学生进行的调查,目前中小学生最大的苦恼是学习与考试引发的焦虑,排在第二位的是人际困扰,这在此次孩子们倾诉烦恼的活动中得到了印证。

  寻寻根源:是什么惹的祸

  孩子们的“愁”,主要来自我们的教育,来自家长和教师以及来自他们自身。

  用反省和批判的精神来认识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的确还存在着许许多多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教育学博士郑新蓉指出,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每天都要学习许多他们毫无兴趣、对未来又毫无用处的东西?为什么有机会上学的学生当中,却有许多想逃避学校教育?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和教师离开了分数就不会评价自己的孩子和学生?为什么每年7月的三天高考都会牵动几亿中国人的神经,如同到了生死关头?为什么一些学生读了十几年的书,一旦考入大学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撕书?……“可见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价值观念、教育内容,距离信息社会所要求的学习社会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而一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使命应该是: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他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人类文化而不是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助长他的个人主义;重视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这个话题似乎很大,但成人给孩子造成烦恼的许多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由此产生。

  一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与教育调查》曾问到“你生活中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有19%的孩子列举的内容与父母有关。有几个数字很耐人寻味:分别有81.9%和89.3%的儿童说“爸爸很爱我”、“妈妈很爱我”,可认为“爸爸很理解我”、“妈妈很理解我”的分别只有36.6%和48.2%。从孩子对家庭的消极体验中,可以看到父母教育能力的缺陷给孩子带来了烦恼。有位高中生总结了妈妈在自己上学后说了十年的10句话:(1)作业做完了吗?(2)别看电视了,赶紧写作业去!(3)上课要注意听讲。(4)听老师的话!(5)你就是不刻苦,老惦记着玩!(6)这回考了多少分?(7)现在是竞争的社会,没学历行吗?(8)早晚你得去扫大街!(9)我们辛辛苦苦,还不都是为了你!(10)这么好的条件,你还不好好念,我们那时候……。相信如今的大人和孩子听了这10句话都不陌生,想想孩子能不烦吗?可以说,孩子的一系列烦恼都是由学习压力(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引发、派生出来的。《知心姐姐》杂志在对几千名男孩女孩进行调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烦听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孩子们回答频率最高的是“好好学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晓春提出,家长的“超前危机感”、紧张心理最后都转化成了压力,落在孩子头上。单调的语言破坏孩子的心理健康、钝化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天天被数落得心烦意乱,而家长却想以此提高孩子的分数,真是南辕北辙。

  从孩子主体性发展的角度看,升入小学后,“他律”的主宰除家长外,又增加了教师;交往的范围也大大“扩张”。此时恰值孩子的自我意识日益觉醒,主体性快速发展。我们通过调查数据看到,他们对“爸妈能看到我的进步并肯定我”、“不要老说别的孩子比我强”、“考试成绩不好时不挨骂”的期望,都远远超过了对“多给些零花钱”的渴望。这表明正在成长的孩子对平等、尊重的要求日趋强烈。当自己的想法、主张与客观环境、现实发生矛盾时,烦恼就必然要产生了。

  找找对策:少些“不能承受之重”

  虽然,成长是要伴生烦恼的,但无论教师、家长还是社会,都不希望看见孩子们带着过多的精神包袱负重成长,天真浪漫、活泼欢乐才是少年儿童应有的生活状态。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成长过程中,有些烦恼不可避免地要来到你的身边。既然不可避免,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对待。记者带着孩子们遇到并讲出的这些烦恼,特地请教了著名心理咨询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

  郑教授认为,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心理负荷加大;选择机会多了,人们的焦虑也增多了,这在少年儿童身上也同样。我们成人尤其是家长能做的,是保持平和心态,别老想着要把孩子塑造成什么。其实把学习这件事放一边,孩子的烦恼就少了很多。只要把孩子培养成全人——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家长的责任就尽到了,家庭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如果要管孩子,就管住两条:不伤害社会、不伤害自己。让他们每天高高兴兴,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都能与人和谐相处,我们的教育就算成功了。

  对孩子们的烦恼,郑教授说得很干脆:“所有烦恼都有外因,最后变成你的烦恼,那是因为你的内因起了作用。所以说,自己的方法不对头,就会自寻烦恼。”当你有了烦恼以后,要学会排解。不愉快的心情如果长期压抑,不表露不释放,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郑教授给大学生讲的一些心理调节方法,也适合于中小学生——

  升华:将能量引到正确的、创造性的方向;阿Q精神:一定程度的自我安慰,只要不过分;

  酸葡萄心理:对自己经过努力得不到的东西,就说它不好,这样不至太伤心;

  甜柠檬心理:自己有的东西摆脱不掉,就快乐地接受它,认为它是好的。

  郑教授告诉孩子们,排解烦恼的方法有很多。一旦有了烦恼,要想办法不让自己被它“困”住。

  正在全国少先队员中开展的体验教育活动,就是从帮助少先队员发现和倾诉烦恼入手的。各地少先队员们在辅导员教师的引导下,认识自己碰到的烦恼,并用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或举办笔会、写信、日记摘抄展览、知心信箱和电话等形式表达出来。下一步,少先队组织就要发动广大少先队员共同出主意想办法,通过讨论,自己寻找解决烦恼的途径。少先队组织将设置一些科学的体验项目,开展充满儿童情趣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亲身验证自己的这些摆脱烦恼的法子灵不灵,最终把教育落到“养成道德好习惯”上。

  (说明:为保护孩子,文中有的学生名字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