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各地为危房改造作了大量的工作,省里也高度重视,但是近几年,在烟台的福山、聊城的阳谷、菏泽的定陶发生了3次校舍倒塌事故,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此前,山东省专门成立了山东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在8月底召开的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危改工程被做为工作重点提了出来。
“危改的关键问题在资金”,省教育厅的吴建华处长告诉记者,国家今年给山东省危改拨款7000万,明年1000万,共8000万,山东省按1:1的比例配套。吴处长强调,中央和省安排的资金只是补助性的,危房改造的责任在地方,特别是县一级。1.6亿元的资金对全省的危改投入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然而,各地区不等不靠,按照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采取灵活方式,资金筹集各有新的举措。
滨州市滨城区里则镇,按照所有权和使用权可分离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开展企校、银校合作。
阳信县翟王镇,搞小城镇建设卖地的钱全部投到危改工作上来,为了筹资,他们将镇政府的一辆公车卖掉,得款16万元。个体户朱双成开了一家木俱加工厂,听说镇上盖教学楼,无偿提供教学用的部分桌椅,价值3万多元。记者见到这位憨厚、朴实的山东汉子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没读多少书,吃了不少亏,不能再让孩子吃这亏了。”
莱芜市一农村五保户老太,听说村里筹资助学,将一生积攒的一百元钱捐出,而这一百元钱几乎是角分钱的零票,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东营市提出“资金、质量、进度”三环相扣,时间服从质量。为此,他们建立了危房改造责任追究制度,相关责任人要签定工程质量保证书,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签字时,手要发抖的。”“不管以后在职不在职,退休不退休,质量出问题就要追究。”东营市副市长陈胜说起话来斩钉截铁。
利津县提出“五制”原则,即“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竣工验收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东营市各乡镇、街道办成立了危改监理小组,人员经过技术培训后,对工程质量实施“旁站式监督”,县里专门的技术人员则流动作业,三两天在各地巡回一次。在东营市垦利县巴东村,村委书记巴才昌一天到晚呆在工地上,“不亲自看着,不放心,以前建房,就吃了监督不力的亏”。
滨州市教育局的一位同志说:“加强管理也是增加教育投资”。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滨州市1100多所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16.5亿元,按常规折旧率算,每延长一年使用寿命,就相当于节省6500万元资金,即相当于全市人均每年减少集资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