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2000年,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育总局、科技部、国家民委等5部委(局)共同组织了第四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这也是20世纪最后一次全国多民族的大规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本次调研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个民族、1947所学校,调研人数达348768人。检测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体能素质、健康状况等4个方面的22项指标(身高、体重、胸围、脉搏、血压、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斜身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握力、50米×8往返跑、800米跑、1000米跑、立位体前屈、视力、龋齿、血红蛋白、粪蛔虫卵、月经初潮、首次遗精等)。
本次调研不仅获得了2000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资料,也获得了1985年至2000年15年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动态资料,是制定我国“十五”期间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和干预措施的重要依据。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之喜
喜之一:形态发育逐步提高
2000年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在1995年与1985年相比有所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呈现出增长趋势。2000年与1995年相比,7-18岁学生身高的平均增长量为0.35厘米,体重的平均增长量为0.63公斤,胸围的平均增长量为0.58厘米;其中乡村男女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平均增长量均大于城市学生。
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的匀称度有所改善,以往普遍存在的“豆芽菜”体型继续得到改善。反映身体发育匀称度的维尔维克指数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0.7。
点评 点评人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邢文华
本次学生体质监测结果表明,近年来,学生形态发育良好,城市学生身高与体重的指标均有提高,用通俗的话讲是既长高了又长结实了,这些比起他们的上一辈有较明显的改善。身高与体重的增长和生活水平、营养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学生的身高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000年学生体质监测结果表明,与日本城市学生相比,我国城市男女学生各个年龄段的身高均超过了日本城市学生。
喜之二:学生营养得到改善
2000年与1995年相比,7-22岁学生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降低,学生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尤其是大学生营养状况的改善更为明显。其中,7-18岁中小学生的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比1995年下降了1.1%-7.6%,19-22岁大学生的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比1995年下降了10.5%-31%。
点评 点评人 北京大学医学部儿少所所长季成叶
1991-2000年,我国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全面改善。这些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时期,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摄入明显改善。营养水平提高的表现为:(1)城乡男女各群体都出现较低体重检出率的大幅度减少。在19-22岁大学生中,较低体重者减少和正常体重者相应增加,这一此长彼消的变化,是营养状况改善的最有力证据,在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方面,意义极其深远。(2)在城男、城女,尤其在大城市的城区,轻度或中度以上营养不良的检出率显著下降。(3)尽管城乡男女以往的营养状况基线不同,但在群体内的营养状况分布上,都表现出2000年比1995年(以及在省会城市中,2000年比1995年、1995年比1991年)的曲线右移趋势。
如果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比,我国青少年无论是身高、体重或BMI指数,以往存在的巨大差异都有明显缩小。
喜之三:贫血患病率降低
2000年与1995年相比,城男、城女、乡男、乡女中多数年龄组的低血红蛋白检出率有所下降,其中小学生组下降幅度较为明显。例如:7岁城市男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由28.3%降至20.7%、城市女生由29.0%降至23.4%、乡村男生由33.4%降至25.8%、乡村女生由35.4%降至27.8%。
点评 点评人 北京大学儿少卫生研究所所长季成叶教授
贫血对健康的影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造成体力下降,尤其缺乏持久性耐力;第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逻辑思维和记忆力下降,造成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良;第三,细胞免疫水平下降,白细胞吞噬能力减退,容易诱发各种疾病,尤其是感冒、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因此,缺铁性贫血是我国教育、卫生部门确定的重点防治学生常见病之一。对不同年龄学生进行血红蛋白检测,筛查缺铁性贫血,也是历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任务之一。近5年以来,我国学生的贫血状况大幅度改善;在改善幅度上,城市高于乡村,低年龄组高于青春期高峰阶段。和1991年相比,许多低学龄组的贫血患病率都有成倍下降,与青少年儿童的动物性食品摄入增加有密切关系,同时也是跨世纪一代人身体素质提高的一个具体表现。
由于青春期生长发育较快,对铁的需求量较大,因此,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应注意预防缺铁性贫血。
喜之四:龋齿患病率下降
2000年与1995年相比,恒牙龋齿患病率及恒牙龋均呈现下降趋势。以12岁学生为例,与1995年相比,城市男生恒牙龋齿患病率由24.74%降至16.24%、城市女生由31.68%降至19.24%、乡村男生由15.37%降至11.15%、乡村女生由17.86%降至15.66%;城市男生恒牙龋均由0.40下降到0.26、城市女生由0.56下降到0.34、乡村男生由0.25下降到0.19、乡村女生由0.31下降为0.30。
点评 点评人 北京大学医学部儿少所所长季成叶
龋齿是牙齿在身体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硬组织脱矿和有机质溶解,牙组织呈进行性破坏、导致缺损的一种疾病。龋患一旦发生,不可能自愈或再生,只能依靠牙科充填等方式矫正。儿童少年得了龋齿,会因牙痛而影响食欲,干扰咀嚼、消化和吸收过程,导致营养缺乏;因此,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它和肿瘤、高血压并列为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三大常见病。俗话说,牙好胃口就好,学生龋齿患病率的下降是健康程度的一个标志。
喜之五:城市学生口腔保健水平改善
2000年与1995年相比,城市学生的龋齿矫治率明显提高。其中7岁、9岁学生的乳龋矫治率从1995年的10%-12%上升为15%-20%;12岁、14岁、17岁各类学生的恒牙龋矫治率从15%-20%上升为25-30%。
点评 点评人 北京大学儿少卫生研究所所长季成叶教授
近年来,教育部体卫艺司在与广州保洁公司合作开展中小学口腔健康教育的基础上,1998年又与该公司在青春期健康教育项目上进行合作。据初步统计,迄今利用该项目,已经为全国262564所学校培训了36730名健康教育师资,提供了49422套健康教育的教具,使5000万名小学生接受了口腔保健教育,在口腔卫生习惯、刷牙习惯及正确选择保健牙刷及含氟牙膏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增强。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之忧
忧虑之一:体能素质全面下降
2000年与1995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等均有所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余各方面素质的下降幅度明显。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在1995年比198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有所下降。①2000年与1995年相比,反映学生柔韧性素质的立位体前屈指标水平,7-12岁的小学生平均下降0.4厘米、13-18岁的中学生平均下降1.8厘米、19-22岁的大学生平均下降2.5厘米,其下降幅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大。
②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指标水平,除乡村男生有三个年龄组(16、17、18岁)有所提高外,其余各年龄组均呈下降趋势,其中7-12岁的小学生平均下降1.85厘米、13-18岁的中学生平均下降1.75厘米、19-22岁的大学生平均下降2.3厘米。
③反映上肢力量的斜身引体(7-12岁男生)、引体向上(13-22岁男生)及反映腰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女生)等指标水平与1995年相比,7-12岁小学男生的斜身引体平均下降2.1次,13-18岁中学男生、19-22岁大学男生的引体向上分别平均下降2.1次、1.9次,7-12岁小学女生、13-18岁中学女生、19-22岁大学女生的仰卧起坐分别平均下降2.6次、1.2次、0.7次。
④反映耐力素质的50米×8往返跑(7-12岁男女生)、800米跑(13-22岁女生)、1000米跑(13-22岁男生)指标的水平,与1995年相比,7-12岁小学男、女生50米×8往返跑平均水平分别下降6.2秒、7.0秒,13-18岁中学男、女生的1000米、800米跑平均水平分别下降9.6秒、12.6秒,19-22岁大学男、女生的1000米、800米跑平均水平分别下降20.0秒、15.1秒。
点评 点评人 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副主任于道中
身体素质是反映体质健康的重要指标。2000年我国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1995年相比,除乡女高中生的仰卧起坐和城女高中生的立定跳远水平略有提高外,其他各学段、各类别的学生各项素质平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耐力性和柔韧性素质在1995年比198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大幅度下降。其他指标1995年比1985年略有提高的情况下,2000年至1995年的5年里,除速度素质水平下降较小,其他素质的平均水平均有明显下降。我国学生近5年身体素质水平出现如此大的滑坡,有关部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而要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忧虑之二:肺活量继续下降
2000年,学生的肺活量在1995年比198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有下降。7-18岁学生中有75%的年龄组学生的肺活量下降,与1995年相比下降幅度在17-90毫升左右。19-22岁大学生的情况与中小学生情况基本相同。男女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与1995年比较亦呈现下降。
点评 点评人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邢文华
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指标,肺活量下降反映出体育活动的不足、耐久能力下降以及体力劳动持续性差等问题。同时也反映出现在学生体育锻炼少,怕吃苦受累的普遍心理。如果对此问题不闻不问,将来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垮掉的一代”。
忧虑之三:肥胖学生明显增多
2000年与1995年相比,7-18岁学生的肥胖检出率,城市男生由5.9%上升为10.1%、城市女生由3.0%上升为4.9%、乡村男生由1.6%上升为3.7%、乡村女生由1.2%上升为2.4%。其中7-12岁小学生是肥胖检出率最高的人群,尤其是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上升最快,由1995年的6.97%上升到了2000年10.7%;乡村学生的肥胖检出率由于基数较低,因此其上升幅度大于城市学生。
点评 点评人 北京大学儿少卫生研究所所长季成叶教授
在我国青少年人群中,肥胖正成为日益突出的营养问题。主要表现有:在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大城市,尤其城区,肥胖检出率成倍增长,其中,在1995-2000年阶段的增长幅度明显超过1991-1995年期间,呈现加速趋势,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各群体在全国水平上的研究也表明,肥胖检出率的倍增趋势,无论城乡都是存在的,在部分人群中,由于以往基数低,尽管总体上肥胖率还不高,但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大城市的城区;在另一部分群体(尤其乡女)中,则主要表现为超重者的迅猛增长;尽管乡男的肥胖检出率远低于城男,但两者的高发年龄段都在10-15岁阶段(城男甚至延续到16-18岁),城女、乡女(尤其后者)的高发年龄段较短,主要集中在13-15岁。但是,这些现象有其表面性,因为大多数肥胖是在小学阶段发生的。因此,对学生肥胖的防治重点,包括合理膳食、加强锻炼、营养健康教育和科学生活制度安排等,都应该放在小学阶段。
忧虑之四: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
小学生的近视率为20.23%,初中生的近视率为48.18%,高中生的近视率为71.29%,大学生的近视率为73.01%。与1995年相比,虽然小学、初中以及大学的近视率趋于稳定,有的年龄段(如10-14岁)的近视率出现下降,但16-18岁高中学生的近视率则从66.80%上升为71.29%。
城市学生近视率仍高于农村学生,但城乡差距比1995年有缩小。
点评 点评人 北京大学儿少卫生研究所所长季成叶教授
近5年来,视力不良检出率有升有降,表现为:各群体都以省会片为主,出现7-9岁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的“低龄化”趋势,幅度上城男大于乡男,城女大于乡女;在10-14岁阶段,各群体视力不良检出率都下降,城男、城女尤其明显;在1995年曾出现检出率大幅度上升的“中片”,升幅趋缓或回落,但原先检出率偏低的“差片”,检出率却明显上升,导致不同社会经济群体在视力不良检出率方面的差异显著缩小。
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随着电子游戏机盛行、计算机普及、网络信息的发展,中小学生长时间玩游戏机、上网、看电视等也是导致近视发生的重要因素。
忧虑之五:农村学生口腔保健水平较低
反映学生口腔保健水平的龋齿矫治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如:农村学生的乳牙龋的矫治率平均不到5%,恒牙龋的矫治率平均不足20%。
点评 点评人 北京大学儿少卫生研究所所长季成叶教授
以上事实表明,我国在龋病防治上一直存在的严重地区差异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