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某军校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必答题:你为什么报考军校?显然,这不是考知识,而是了解考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后来报纸有消息说,有的考生分数不低,因为答这道题时写了因为家里贫穷才报考军校,便没有被录取。
如果这是一个确定的标准的话,那就有问题。
因家穷而报考军校的动机是否表明一个人的品行?这样的题目是否真能测验出考生的品行?这两个问题都令人怀疑。因家贫而报考军校完全可能是一句实话。那么,不予录取的原因是“家贫”还是“说实话”呢?“家贫”,对于许多来自不发达农村地区的考生来说,是“家情”,而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是国情。承认这个国情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基础,答出这个国情,怎么就成了素质低了呢?如果以此取人,岂不是把说实话即诚实当成了思想觉悟差、政治素质低了吗?
当然,一种选择是在试题面前说实话,另一种选择就是在试题面前说假话,说好听动人的话:把本来是因为家里贫穷报考军校说成是放弃优越生活到部队接受艰苦锻炼,把本来是想找铁饭碗说成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当然也有真心是为了经受锻炼、保卫祖国的,但他们完全也可能家贫。问题是,前两种选择,哪一种人“政治素质”好?你选择谁?把本人的宣言当作其品行的评判根据,这未免失之于简单和轻率。豪言壮语,可能是心声,也可能是假大空的官样文章。只听其言而未见其行,怎么判断?在这里你能得到什么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让我们再来看看中国革命的实践吧。当年,有多少人因穷而加入了革命队伍,开始,这些人不见得就有多么崇高的理想、多么明确的共产主义目标。一个童养媳逃出“家庭”,走投无路就跟上红军走了;一个叫化子饥肠辘辘,为了吃饭而加入八路军。但是,他们在革命熔炉中得到了锻炼,在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里受到了教育,最终成为自觉的革命战士。
出一个题目想了解考生的思想状态,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们的标准是什么。在今天,任何标准都不应该起到(那怕是无意识的)贬抑诚实、鼓励说谎的作用——这才真正有利于整个社会培养人们良好的品质,这才是真正的道德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