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渗透”,并不是把心理健康的概念生硬地加进去,而是结合各学科教学,运用一些技巧,有意识但又“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我首先选择了体育课进行观摩,因为虽说体育对培养意志力和团队精神很有好处,但大多数中小学体育课却似乎并没有去发掘和利用这些教育机会,“体能”和“心理”是两张皮。
     永生小学五年级的这堂体育课,从准备活动开始,就把我多年来对体育课的偏见打破了———原来体育课也能上得如此生动有趣,体育也需要用脑用心!
     做操,不是老师带,而是同学带;不是一个同学带,而是许多同学带。“传口令”游戏不仅使枯燥的体操变得好玩,也让更多的同学体验到当“指挥官”的感觉。
     为了让学生掌握这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跨越式跳高”,王宝华老师做了精心的设计。他既不先说,也不先跳,而是让同学们带着“怎样才能跳得更高”的问题自己先练习,再来观察老师的示范,最后自己总结出几大要点。练习中,王老师又让同学们互相评分,分为 A、 B两个级别练习,练好了可以升级,还可以进入“顶尖级”。对那些暂时还在 B级的同学,王老师则给予了更多的指导和鼓励。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快,王老师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跨越式跳高的方法,同时不露声色地提高着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音乐课、英语课、语文课、美术课,北京崇文区的探索表明,每一门课都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空间,因为心理健康本来就和生活息息相关。情绪、情感、自信心、自控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挫折承受力……不仅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效果,而且也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去培养和提升,关键是老师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这种能力。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中,会不会影响教学?我想,将来的实验一定会证明,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而且会大大有利于教学。因为当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了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对自己更有信心,更有想像力、创造力,更愿意和他人交往,更喜欢热爱自己的班级时,学习成绩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学生也会更有“后劲儿”。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俞国良博士打比方说,心理问题就像煮饺子,可能在幼儿园就“下锅”了,但到高中、大学才浮上来。
     由此我想到,当我们倡导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也许更急迫、更重要的,不是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而是对更多的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一方面使老师自身心理更加健康,减少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另一方面让老师形成自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无论教哪一科,都可以把单纯地传授知识变成真正的“育人”,让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学习”,而且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