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近些年来,逐渐升温乃至硝烟四起的各类艺术考级中,这些理应属于怡情养性的课外艺术学习,也带上了别样的色彩,改变了昔日重在提高个人素质的味道。
放眼艺术考级市场,实行艺术考级的类别令人眼花缭乱,举办考级的单位更是多若繁星;即使是同一艺术门类考级,有的定九级,有的定十级,五花八门,收费也是参差不齐;各家艺术考级单位甚至相互褒己贬他,恶性竞争,有的地方实行“地方割据”,画地为牢,进行地方保护。正是百万考生的巨大市场,使艺术考级这项集学术性、权威性和社会公益性于一体的行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变得有了“铜臭味”。
于是,一些人对艺术考级趋之若鹜,抢分一杯羹:有的采取违规操作,根本没有自己的考级教程和标准;有的随意制定和提高考级收费标准,进行乱收费,谋求高额利润;有的聘请评委、考官不顾专业对口,本是琵琶专家,却干起小提琴、钢琴考级;有的甚至对专业一无所知,滥竽充数;有的评委充当“内线”,为考生大开“后门”;有的考级过程无严格要求,随便浮动考级,甚至只要报名交钱,即使没考,级别证书也如愿奉上。凡此种种,使原本考级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变成了一张证书,从而偏离了原来的轨道。
尽管当前艺术考级有着诸多弊端,但每年参加考级的人数却始终有增无减。究其原因,是许多人尤其是家长,将考级的注意力从原来的增强素养上,转移到艺术考试可为升学加分上。据调查,在北京曾有半数以上的家长当初是怀着这种想法让孩子考级的。正是这种功利的目的,促使不少家长不惜举起巴掌、棍棒,逼迫一些可能并不具备艺术天赋,甚至对艺术根本不感兴趣的孩子学习艺术,并参加考级。或者为图升学中加分,在艺术学习过程中拔苗助长,追求短期突击效应,违背了艺术学习的规律,使本来热爱艺术的孩子也想远离艺术。
正是这种“特长生”情结,让本属于素质教育内容的艺术教育和考级落入了应试教育模式的窠臼,丧失了艺术考级的本来面目。而单纯追求考级结果,也引导一些学生走入艺术教育的误区,造成除应付考级外,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参加艺术比赛能力差;有的过分强调考试技能,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变成了艺术领域的高分低能儿。
为此,有关专家呼吁,应为过热的艺术考级降降温,改变这种变了味的艺术考级,还其一片纯净的天空。应进一步淡化艺术考级中的功利色彩,杜绝考级与升学挂钩,同时清理整顿艺术考级市场,规范艺术考级开办单位的资格和条件,杜绝追求利润而把考级当生意来做,防止水平资历不够的人混入评委行列。
文化部日前出台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正是吸取了多方面的意见,规定了考级不得与升学挂钩,建立健全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重新登记审批艺术考级活动,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相信经过整顿和规范,艺术考级将回到本来面貌,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真正推动我国青少年的艺术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