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宁夏民族教育盛开繁花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6-18

  “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虚传。当列车穿过茫茫大漠与戈壁进入银川地界时,无边的油油稻田和丛丛绿树便迎面而来。

  宁夏的民族教育事业同样让人刮目相看。从首府银川至宁南山区,自黄河西岸到六盘山麓,记者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日新月异的变化。无论城乡,我们一路上看到的最多的标语是:“西部大开发,宁夏要争先,教育是关键”、“科教兴宁,人才先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宁可盘中少菜,不能耽误下一代”……这些豪气十足而又朴素自然的口号,从一个别致的角度反映出宁夏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心和勇气,也热烈地衬托出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在自治区500多万回汉儿女中已深入人心。

  在银川,一所所漂亮的回民中小学校不时映入我们的眼帘。站在富有伊斯兰建筑风格而又洋溢着现代气息的教学楼前,年轻的唐徕回民中学校长张晓沛告诉记者,学校虽然只有12年的历史,但从开始就以高起点、高质量而一举成为自治区民族教育的窗口学校。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之路,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全区中小学独树一帜,并在全区首家开通校园网,信息技术教育成果斐然。当问及对未来的憧憬时,已拥有硕士学位的年轻地理教师李志君说,唐徕回中的发展才仅仅是个开头,用不了多长时间,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会更上一个台阶;他自己正准备报考博士研究生,立志将来做一名真正的学者型教师。在银川一中,校长陈毓琴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自治区为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提升民族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决定投资近亿元迁建银川一中,同时兼挂宁夏高级回民中学牌子,进一步增大对回族学生招收比例,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建成具有全区一流设施、一流规模和一流质量的示范性高中和民族教育靓丽的窗口。

  “是党的民族教育政策让我拥有别于父辈人的命运,给我全家带来了幸福生活。”谈及民族教育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宁夏高级回民中学副校长马少霞感触极深。饮水思源,她对民族教育事业充满了深情与执著。30多年的教学生涯弹指一挥间,当年那位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扎着两根小辫的回族少女,如今已是双鬓斑白的老教师。1985年学校面向南部山区首次招收“民族班”时,马少霞自告奋勇当班主任。她告诉记者,学校创办民族班10多年来,已累计招收宁南山区回族贫困家庭学生1300多名,其中70%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成为建设家乡、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一支生力军。

  正是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正是有了像马少霞这样一代代辛勤的民族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宁夏回族自治区现已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网络,民族教育的普及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自治区教育厅厅长戴万忠介绍说,民族教育一直被作为全区教育发展的重点,如今在回族人口占总人口1/3的宁夏,已拥有1所民族高等学校,两所民族中专,21所回民中学,101所回民小学;各级各类回族在校生达35万多人,占自治区在校生总数的29.4%。自治区已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5年时间把100所回民中小学建成全区一流的标准化学校。像唐徕回中一样的学校,不久的将来会在宁夏处处涌现。为了改善民族教育的办学条件,多年来,自治区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了回族聚居的宁南山区。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宁夏用于南部民族贫困山区直接改善办学条件的各种资金,累计达5亿多元,使成千上万的回族娃永远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的历史,搬进了“30年不过时、50年不落后”的宽敞明亮的崭新教学楼。目前,全自治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8%,其中回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4.6%,以县为单位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但由于南部山区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比例大、教育事业历史欠账多等原因,其面临的进一步发展的任务还很重、很艰巨。

  “特别可喜的是,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戴万忠动情地说,这是自治区广大民族教育工作者几十年共同奋斗的结晶,是宁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自治区第一部关于民族教育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宁夏民族教育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指出,贯彻落实《条例》是全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要找准切入点、突破口和着力点,关键在于落实。

  谈到宁夏民族教育今后的发展,戴万忠说,面对基础教育阶段受教育人口基数大、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贫困县还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样一个现状,提高各阶段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回族学生入学率是宁夏民族教育工作的重点,“普九”仍然是民族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以抓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切入点,提高民族教育办学水平;以培养回族女教师和女校长为突破口,提高民族教育的师资水平;以民族教育经费落实为着力点,努力加大投入。此外,要以宣传《条例》为新起点,提高民族教育依法治教的水平。

  沐浴着教育的和风,“塞上江南”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