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微软教育论坛——2002年教育高峰会议侧记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2

    为期4天的“微软教育论坛——2002年教育高峰会议”近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及亚洲部分高校计算机学院/系、电子工程学院/系以及软件学院的院长、系主任、教授等300多人会聚在北京友谊宾馆,围绕IT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软件学院建设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分享国内外高校的相关经验。

    “微软教育论坛——2002年教育高峰会议”是前不久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教育部签订“长城计划”后进行的第一次大型教育研讨活动。根据该项计划,微软亚洲研究院将在未来3年内投入2亿人民币,用于全面提升国内计算机领域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并大力支持国内35所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

    既然是“教育论坛”,此次会议的主题自然落在了人才培养,特别是国内软件人才的培养上。同期举办的“软件人才,中国制造”高峰对话更是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目光。各个领域专家对未来中国软件人才的培养充满了信心,其精辟见解为大家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视角。

    中国最缺“软件金领”

    中国缺乏软件人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国到底缺乏什么样的软件人才?人们的观点并不一致。此次会议上,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语出惊人:中国最缺的不是“软件蓝领”,而是“软件金领”等高层次人才。张亚勤对“软件蓝领”的界定是编程人员。他指出,国内培养的4万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3万多人都是编程人员,这说明编程人员并不是最少的。相反,软件业发展中非常需要的软件测试人才、软件项目管理人才、系统架构师等高层次软件人才,以及软件发展的领军人物都非常缺乏。而这些人才对于一个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软件业发展至关重要。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孙家广院士则认为,中国需要“软件蓝领”,但是数量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多,比如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发达城市中,已经出现了编程人员饱和的现象,一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也开始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因此,软件人才培养决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和经济需求,必须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搞清楚各类人才的需求到底有多大,客观地制定培养目标的数量。另外,高校在进行软件人才培养时,绝不能搞“一刀切”或“一窝蜂”,高校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培养有特色的人才。

    孙家广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中国对高层次软件人才的渴求。他指出,真正的高水平软件人才并不能直接从高校科班中培养出来的,事实上这类人才大都来自于企业界。正规的教育能够培养出硕士、博士,却很难培养出比尔·盖茨。因此,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改革我国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模式,同时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再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提到情商,很多人会说这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是微软公司副总裁李开复却相信,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情商比智商显得更重要。他介绍了一项调查:优秀人才与一般人才的最显著区别不在于专业技能和知识,而在于他们拥有的5种重要情商,即自知之明、自我控制力、人性化和怜悯心、热情以及交往能力。

    李开复指出,在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的今天,IT人才竞争力也越来越表现在情商上。以微软为例,其许多软件常常需要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共同开发,这就要求员工必须讲求团队精神,讲求沟通和合作。在他看来,如果让中国和美国的顶尖IT人才一对一地进行较量,中国绝不会处于劣势。但是如果让两个国家的团队进行较量,美国团队则一定会赢。出现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在于:美国从家庭、学校到企业和社会,都非常强调合作意识和情商的培养,并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和教材。而中国对于这方面的教育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像重视智商一样重视情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能改变一些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我们中国的学生将会更有竞争力。”

    张亚勤认为,软件产业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完全建立在人与知识之上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经常会吸引很多人来参观访问,我常说没有什么给大家看的,你们所能看到只是两个脑袋:一个是电脑,一个是人脑。我们没有厂房,没有流水线,也没有房地产,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人。”人才本身是整个软件产业最关键的动力。人的智商很重要,但是情商可能更加重要。我们培养软件人才,不仅仅要有很强的工作能力、编程能力、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高信度。

    编程人员可以不吃“青春饭”

    李开复不认为一个编程人员的黄金时代是20岁到30岁,虽然这在中国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现实。他说,微软的一位编程高手今年已经有55岁了,另一位最厉害的架构师今年也快60岁了,“所以,20多岁的时候可能是你能编出最多程序的时候,但是30岁以后也许是你能编出最好程序的时候,当然其前提是你必须不断地学习,经验、知识、能力的增长应该和年龄成正比。如今美国的情况是,年龄越大的软件人才越有竞争力。”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当你把所有学的东西都忘掉后,最终剩下的东西!”张亚勤对教育的定义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赞同。他相信,最终剩下的东西就是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一名编程人员愿意持久地学习,愿意不停地创新,其职业生命力将是非常长久的。

    软件学院肩负重要使命

    记者从会议上获悉,我国目前有475所本科院校设有计算机系/院,加上专科学校的话,现有900多所院校在培养计算机人才。既然有如此庞大的计算机人才培养阵地,为什么我们还要创办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呢?这是否会引发重复培养和人才浪费?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葛道凯对此作了解释。他介绍说,作为我国IT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计算机系/院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让我们有信心迎接未来的IT业挑战。与此同时,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传统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改革的要求,以适应国家的战略需要和软件业发展目标。国家创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目的,就是希望一部分学校的改革步伐能够更快一点,步子迈得更大一点,在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更多的尝试。这些经验,希望能够提供给高校计算机系借鉴和参考,同时能够带动我国的计算机教学改革。

    葛道凯指出,社会对IT人才的需要是多样化的,因此人才培养的层次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各高校包括软件学院不能盲目地培养某一种人才,否则我们的软件人才很快就会出现过剩,而这种过剩可能就是一种“假过剩”,是结构性过剩。这也是我们在IT人才培养上所面临的艰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