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北京医科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北临北四环路, 与北京科技大学毗邻,西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隔路相望,南邻邮 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医科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卫生部直属院校,创 立于1912年,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它是中国自办的最早的国立 医科院校,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24年1 月更名为国 立北京医科大学校;1927年改名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1928年又 改名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1946年并入北京大学为北京大学医 学院;1950年划归当时的中央卫生部领导,19 52 年独立建院, 名为北京医学院。195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院校,1984年国务院批 准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大学之一,1985年5 月更名为北京医科大 学。   北京医科大学是一所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集医学教育、 医疗保健、医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下设有7个学院, 2个系,一个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教学部,4个教学医院(其中两所 已为北京医科大学第四、五临床医学院)。还附设一所中等卫生 学校。共有病床3075张。校本部还设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图书 馆、档案馆、分析计算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和实验动物部。北 京医科大学现设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4个。 有博士学位授权 学科专业51个,有博士导师103名: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51 个,有硕士导师654名,学校现有在校生 4970 名, 其中本科生 3173名(含外国留学生64人),专科生290名,博士生217人,硕 士生456人。夜大生322人,中专生478人,另有进修生860余人。   北京医科大学历史悠久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经过80年来不断 创新和发展,至今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在保持和发展 基础学科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结合,努力 向把学校建设成为第一流教学、科研、医疗中心的方向发展。全 校(含临床医学院)教职工1万余名, 其中具有教授等高级专业 技术职称的有486名,具有副教授等副高专业技术职称的有569名, 具有讲师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964人, 具有助教等专业技术 职称的有1275人。有20名教师获国家级,部(市)级有突出贡献 的中青年科技专家荣誉称号。学校设有17个研究所11个研究中心, 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个卫生部级重点实验室。有4 个博士 后科研流动站;27个专业可推荐博士后研究人员;11个学科经国 家教委批准为高等学校医学重点学科。学校每年承担国家和卫生 部研究课题约200余项。自1978—1990年, 已获得重大科技成果 奖255项,其中获市级重大科技成果奖145项,获部委级重大科技 成果奖110项,获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奖12项。 我国大陆首例试 管婴儿在此诞生;在骨髓移植、肝炎疫苗,泌尿系碎石,激光治 疗冠心病,心脏内分泌,细胞介素、儿童弱视、针刺镇痛原理、 呋苄青霉素的临床药理、肾上腺髓质增生等研究均在国内居于领 先地位。   学校全面贯彻改革开放方针,积极开辟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 与科研合作的渠道。现已与美、英、日、德、加拿大等国20余所 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自1979年以来,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讲学的外国专家、教授达3700余人次;聘请了34名世界著名学者 为此医大名誉教授(其中有3人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77 名外 国专家被聘为客座教授、名誉顾问。在此期间公派出国留学、进 修的人员达1300余人次;出国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人员达 900 人次;短期赴国外考察、培训、访问的达800余人次。1985 年以 来,举办了26次国际学术会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此建立了 3个国际科研合作机构。   近10年,北京医科大学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学校装备了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总值达3亿元。 学校( 含各临床医学院)占地面积6.65公顷,建筑面积47.6万平方米。 现有教室面积为1.16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3.8万平方米, “ 七五”期间国家批准的14万平方米的基建任务已完成9万平方米。 新落成的口腔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门诊楼 和妇儿楼,以及扩建了的第三临床医学院,为临床教学和毕业实 习、科研、医疗提供了条件优越的基地。学校新建的电教中心和 逐步完善的电教网,为教学改革增添了新的活力,经国家教委批 准建立了外国教材中心和出版社,近1.4万平方米的新图书馆藏 书3756万册,并有中外文期刊近2000种,为广大师生提供大量科 技信息和良好的学习场所,还有新建的药学院大楼、护理系大楼, 即将竣工的科学实验楼、正在建设中的公共卫生学院教学楼、以 及“八五”期间12万平方米的建筑设施,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一 切,将为北京医科大学奠定医、教研事业迅速发展的基础。   北京医科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老校,建校80年形成了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热忱献身的服务精神”的校风,至今已培 养毕业生24298人。解放后40年,在党的领导下, 认真贯彻执行 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大专以上毕业生即相当于解放前37年毕业生 的20倍。他们中的不少人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界的骨干人才。党 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德育放在首位,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 目标,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科学迅 猛发展的形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在 教学中强调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的 训练,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授方法,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培 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合格地承担未来医疗、 教学、科研任务,而且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技能,适应 未来国际医学发展竞争的潜力。加强科研能力培养训练,已有不 少学生专题论文在有关刊物发表或在国内专业学术会上宣读。我 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训练一项还获得了1989年国家级优秀教 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医科大学面向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在部分省市招收中学保送生,每年本专科招生600余人。 专科专业设置 医学实验技术 药学 卫生事业管理 口腔医学 本科专业设置 应用化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 妇幼卫生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 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 医学检验 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 护理学 药学 药物化学 药理学 卫生事业管理 国家重点学科 生理学 病理解剖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生物物理学 生药学 运动医学 麻醉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外科学(泌尿) 口腔科学(口病) 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与专业 生理学 遗传学 生物化学 生物物理学 人体解剖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免疫学 病理学 寄生虫学 病理生理学 药理学 放射医学 医学史 微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流行病学 环境卫生学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卫生检验学 卫生毒理学 卫生统计学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 药物化学 药剂学 生药学 药物分析学 无机化学 内科学 儿科学 神经病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传染病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眼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 口腔科学 影像医学 运动医学 麻醉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放射治疗学 肿瘤学 核医学 护理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和指导老师 生理学 韩济生(教授) 王志均(教授) 张席锦(教授) 范少光(教授) 汤健(教授) 顾蕴辉(教授) 朱文玉(教授) 生物化学 刘思职□(教授) 张昌颖(教授) 陈明(教授) 张??蘅(教授) 童坦君(教授) 杜国光(教授) 王申五(教授) 张宗玉(教授) 周柔丽(教授) 生物物理学 林克椿(教授) 吴本??(教授) 程时(教授) 人体解剖学 张培林(教授) 许鹿希(教授) 组织学与胚胎学 李肇特(教授) 石爱荣(教授) 刘斌(教授) 免疫学 龙振洲(教授) 陈慰峰(教授) 丁桂凤(教授) 马大龙(教授) 谢蜀生(教授) 病理学 吴秉铨(教授) 雷道年(教授) 廖松林(教授) 病理生理学 苏静怡(教授) 韩启德(研究员) 唐朝枢(教授) 医学史 程之范(教授) 药理学 李家泰(教授) 张宝恒(教授) 林志彬(教授) 张远(教授) 内科学 黄大有(教授) 林传骧(教授) 马万森(教授) 王世俊(教授) 王叔咸□(教授) 郑芝田(教授) 内科学(呼吸系病) 何冰(教授) 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 高妍(教授) 钱荣立(教授) 内科学(肾病) 王海燕(教授) 湛贻璞(教授) 内科学(消化系病) 贾博琦(教授) 陶其敏(教授) 李益农(教授) 冯百芳(研究员) 林三仁(教授) 内科学(心血管病) 陈明哲(教授) 汪丽蕙(教授) 郭静萱(教授) 徐成斌(教授) 张钧华(教授) 朱国英(教授) 内科学(血液病) 陆道培(教授) 陈珊珊(教授) 郭乃榄(教授) 王德炳(教授) 虞积仁(教授) 儿科学 左启华(教授) 王宝林(教授) 于载泺(教授) 吴希如(教授) 杨霁云(教授) 殷惠君(教授) 神经病学 陈清棠(教授) 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 沈渔??(教授) 陈昌惠(研究员) 舒良(教授) 皮肤病与性病学 王光超(教授) 李世荫(教授) 马圣清(教授) 传染病学 田庚善(教授) 斯崇文(教授) 外科学 冯传汉(教授) 谷钰之(教授) 黄萃庭□(教授) 吴阶平(教授) 外科学(骨外) 张之虎(教授) 党耕町(教授) 吕厚山(教授) 外科学(泌尿外) 顾方六(教授) 郭应禄(教授) 薛兆英(教授) 外科学(普外) 李通(教授) 张挽华(教授) 周孝思(教授) 杜如昱(教授) 祝学光(教授) 外科学(整形) 王大玫(教授) 牛星焘(教授) 妇产科学 严仁英(教授) 张丽珠(教授) 钱和年(教授) 郑淑蓉(研究员) 李美芝(教授) 眼科学 刘家琦(教授) 张惠蓉(教授) 李美玉(教授) 蔡浩然(研究员) 郭静秋(教授) 黎晓新(教授) 吴静安(教授) 朱秀安(教授) 口腔科学 郑麟蕃(教授) 邹兆菊(教授) 口腔科学(口内) 王满恩(教授) 曹采方(教授) 口腔科学(口腔病理) 吴奇光(教授) 于世凤(教授) 口腔科学(口腔修复) 朱希涛(教授) 王毓英(教授) 徐恒昌(研究员) 李国珍(教授) 口腔科学(口腔颌面外) 章魁华(教授) 张震康(教授) 马绪臣(教授) 口腔科学(正畸) 黄金芳(教授) 傅民魁(教授) 林久祥(教授) 影像医学 汪绍训□(教授) 刘赓年(教授) 谢敬霞(教授) 运动医学 曲绵域(教授) 陈吉棣(教授) 高云秋(教授) 田德祥(教授) 麻醉学 谢荣(教授) 曾因明(教授) 张京范(教授) 肿瘤学 张嘉庆(教授) 徐光炜(教授) 董志伟(教授) 黄信孚(教授) 流行病学 钱宇平(教授) 庄辉(教授) 李竹(教授)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叶恭绍(教授) 叶广俊(教授)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刘世杰(教授) 张书珍(教授) 刘镜愉(教授) 周树森(教授) 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 谢竹藩(教授) 药物化学 刘维勤(教授) 王序□(教授) 沈家祥(教授) 蔡孟琛(教授) 李振肃(教授) 张礼和(教授) 程铁明(教授) 马灵台(教授) 彭师奇(教授) 药剂学 魏树礼(教授) 生药学 诚静蓉(教授) 楼之岑(教授) 李荣芷(教授) 郑俊华(教授) 通讯方式:   邮编:100083 传真:62015861 电传: 电话:62091260 电报挂号: 交通路线 乘坐331.375.902 主管部门: 卫生部   校舍面积: 24.38万平方米 图书馆藏书: 39万册 在校人数: 学生总数: 3917 专科生: 89 本科生: 2880 函授夜大生: 48 外国留学生: 55 硕士生: 539 博士生: 306 教师总数: 3188 教授: 587 副教授: 421 讲师: 932 教员: 348 助教: 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