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迷途知返
【作者】: windfall - windfall (浏览次数: 26 次)
【发表日期】: 2000-12-12 13:18
人受挫有可能是由于外在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不改变自己的既定目标是理智的,但是如果是由于自己最初制定的目标本身不切合实际造成的挫折,那么人就应当从大的方面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这同样是一种理智反应。
金庸(1924-),本名查良镛,浙江省海宁人。他以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广泛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以及出众的文学才华,创作出《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等15部武侠小说,开创了新武侠小说的领域,被誉为成为一代宗师,其文学成就遍受赞誉。他创办的《明报》现在已经成为香港四大报纸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报业大亨。1991年他以12亿资产名列“香港华人富豪榜”第64位。他曾任1984年成立的基本法政制小组组长,为香港回归做出贡献,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世人评论其为“百年—金庸”。
金庸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成为外交官的志向,为此他曾在专业学校就读外交系,又曾系统学习过国际法。1948年他远赴香港,在《大公报》任职,但这并没有改变当外交官的想法。在新中国成立后,金庸自认为报效祖国的愿望实现了,于是在一位师长的引荐下,他离开香港,北上到外交部求职。
当时主管外交部的乔冠华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外交部的确需要人才,不过,一个受过国民党教育的地主后代,恐怕很难被吸纳。”但是,乔冠华推荐他先到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或到外交学会工作,然后争取入党,再争取到外交部工作。对于这样的安排,金庸接受了。只要能当外交官,怎么办都行!
但是,在进人民大学读书的手续办好之后,金庸突然意识到,这条道路自己走不通!
他又详细考虑了一遍到求职外交部的可行性:自己祖上为官,属于“压迫阶级出身”;自己受的教育,自己的思维方式都与新中国的不一样,很难入党,又怎么可能进外交部工作呢?
金庸这次北上外交部求职受挫所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外交部没进去,《大公报》的工作给辞了,为北上而不顾妻子的劝阻导致两人感情出现破裂而致日后的离婚。由此可以看出,金庸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但是,他的这个选择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对争取到当外交官的影响,而更多的是一腔报国热忱的驱使。
幸运的是,金庸没有在这条路上被动地走下去,重新选择了回到香港。1959年,金庸35岁,抵港已11年了,他对自己的这段时间做了一个总结:北上投效外交部失败;婚姻失败;唯写武侠小说成功。他迷途知返,这才有日后名满香江的传奇故事。
当外交官的志向受挫,金庸没有执迷不悟,没有一味钻死胡同,而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正因为他对挫折做出这种的理智反应,在自己能有所为的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才有日后在创作武侠小说、办报和政治舞台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