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强。上海市教委曾在今年4月下发“上海市中小学2008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明确要求各中小学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不得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各中小学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的课外作业,应保证绝大多数同学能在1小时内完成。去年,上海市教委还推出了一年级新生入学初的二至四周为学习准备期的创新理念与措施。从这一系列的举措来看,教育部门确实是下决心要将减负进行到底。然而,当前的现状是否正如有关部门期望的那样,朝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正确方向发展了呢?或许未必!
其实,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学得轻松些,有更多的时间去玩耍、去享受童年。但是,残酷的现实是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的负担太重了。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和兴趣班,语文、数学、英语、钢琴、书法、跆拳道……。孩子们在重压面前疲惫不堪,更有一些心理脆弱的孩子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幼的生命。这些都是血的教训。然而,减负的道路依旧艰难,究其原因,或许有三。其一,社会的大环境。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人们意识受教育的重要性,没有知识就没有前途,没有文凭就没有好工作。为了能在社会上立足,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家长们不惜重金让孩子在双休日参加各种学习班。原本那些不想剥夺孩子双休日的家长在周围朋友、同事这种无形的压力前,也不得不加入了课外班的学习大潮中。其二,高考的“指挥棒”。不论是古代的科举制度,还是当今的高考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体制,有着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再好的制度也一样会有弊端,“一考定终生”不是一句简单的玩笑话,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学校依然面临着升学率的考验。减负意味着质量下降的风险,质量下降意味着没有好的生源,意味着家长们的信任危机。因此,只要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应试就很难避免。其三,家长的期望值。现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哪个家长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看到如今日益激烈的竞争,家长们个个唯恐自家的孩子落后,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请家教、买教辅材料的比比皆是。
可见,减负的路很难也很漫长,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参与。孩子属于每个家庭,但他们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都曾听过《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希望我们不会成为故事里那个愚蠢的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