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书法,我的回忆,孩子的现在和未来

作者(来源):唐忆华    发布时间:2010-06-03

看到学生在我眼前铺纸临帖,那专注的表情,稚嫩的笔画,不由得让我回忆起自己儿时学书法的情景。

记得我上一年级正值1976年,教我们的老师都是一些年纪挺大的老师,朦胧的印象中,有些面孔曾经在大街上经常看到。后来从大人的谈话中得知,这些老师都是在文革中受到迫害(不是扫大街,就是冲厕所),而今平反重回教育岗位,他们年轻的时候还都是我的父辈的老师。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语老师徐桂芬,一个矮矮胖胖的人,以“严厉”名闻遐迩,她喜欢教我们在午间写大字(大楷),写不好,是要吃“马栗子”(一种用弯曲的手指关节敲额头的惩罚)的,我天生胆小,丝毫也不敢开小差,一笔一画认真写,幸好,从没有吃过据说很痛的“马栗子”,写的字却反而被拿去做别人的榜样,就这样,竟有点喜欢写大字了。

上三年级时,我遇到了一位对我后来的成长影响很大的老师,他不像之前的那些老先生,个个严肃,总让我们惧怕。这位老师是一位慈眉善目的小老头,说话有点象苏州人,软糯糯的,印象中,从不见他有生气的时候,他不太喜欢我们写大字,而是先让我们写描红中楷,后来写小楷,握着我们的小手,极耐心地指导,写得好,他会用软软的语调说:“蛮好、蛮好。”他常常会和我们一起写,那一手蝇头小楷曾经让我们看得呆了老半天。从那时起,我竟然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像老师一样写一手漂亮的小楷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信念支撑了我像着了魔似的早也写晚也练,可起色不大。不过,老师大概觉得我的字在班级中还算可以,也会常常得到他的表扬和鼓励。从此以后,因为喜欢这位和颜悦色的老先生,我不仅坚持认为我只要认真是可以写出老师一样的漂亮的字的,而且,我对语文的兴趣,乃至对学习的兴趣,也是从那时,仿佛一夜之间就开窍了,冥冥之中,我后来会考师范学校,也仿佛是从那时就注定的。

后来的求学路上,我经常会遇到字写得特棒的老师,比如,师范学校的书法老师,那字是可以上字帖的。可奇怪的是没有一个老师的字让我印象深刻,也没有一位老师的音容笑貌会像老师那样清晰的留在我的脑海里。我练习书法的兴趣也大不如小时候了,再加上杂事的干扰,竟有那么多年没有碰过笔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从内心讲,对书法的感情还是在的,毕竟我们这一代人所接受的传统教育远比如今的孩子要多。现在,每天在教学生练书法的同时,我渐渐感到自己对书法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实在懂得太少,我感到惭愧,要弥补这么多年来的缺失,需要学习、钻研,还得忙里偷闲。

胡校长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将书法教学作为我校一校一品的主要内容,其实是高瞻远瞩的。因为书法在提高国民素质,在青少年心理成长、情绪调节及人格完善,以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所具有得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日本、韩国书法最早源于中国,发展一直长盛不衰,究其原因是群众基础比较庞大。在日本人眼中,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而是和茶道一样能够修身养性的一种养生文化。而中国目前的现状是:中国书法从鼎盛之时滑坡到现在的青黄不接。原因有几点:一是应试压力大。 二是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影响越来越大。三是更重要的是缺少文化的认同,不把书写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文明人素质的一部分,字写不好又如何呢,学照上,事照做,官照当。因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向教育部门建议应从战略角度真正重视书法教学,将书法教学纳入中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必修课。
    正如校长所说,不管孩子们每天能学到多少书法的知识,我们每天学一点,练一练,有这样一段时间受那么一点点的熏陶。我想,或许等他长大了,回忆起他的小时候,就会像我记得老师一样,仍然记得某位老师曾经手把手教她写字的情景,这就够了。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够练就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当下,我们要做的,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学习书法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孩子们的现在,更为了他们的未来,我们就这样坚持做吧!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