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军打骂学生事件得到了严肃处理。但是,这起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远远没有消失,暴露出的本市少数教师体罚学生问题、学校管理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连日来,不少读者、家长还反映了一些学校个别教师随意打骂孩子的情况,有些事实也相当严重。一些专家留意,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媒介有关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多了起来。外地有教师给学生脸上刺“贼”字;京城有教师自己扇学生耳光,又责令全班学生扇学生耳光。外地有教师打断学生鼻梁骨;京城有教师把学生打成脑震荡。至于推推搡搡、拳脚相加、罚站、罚跑圈、罚几十遍抄作业等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就比较普遍了。被打学生在身体遭受摧残的同时,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有的学生得了精神疾病,有的学生不堪忍受人格侮辱而自杀身亡。
看到祖国的花朵遭狂风骤雨摧残,更多的人忧心如焚,呼吁迅速根绝体罚学生的违法行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廷钰在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就“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不得打骂学生”做了专题发言。他近日又投书本报社会新闻采编中心,就张红军事件以及全国和北京市一些学校发生的事件疾呼:“中小学里存在多年的体罚学生现象该结束了,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保护青少年,应从源头上止住体罚学生行为,加强师德教育,将不称职的校长、教师调离教育岗位。素质教育不光对学生而言,教育者也要受教育。”
要制止体罚学生违法行为,首先要对教师打骂学生的后果有清醒认识。当教师的拳脚伸出时,学生是怎么想的?除了架松小学85名学生有“他简直不把我们当人”的感觉外,其他学校有的学生说:“我感到愤怒,长大了也许会报一拳之仇。”有的学生说:“挨打的时候,我就总想着刘胡兰、董存瑞,硬熬过痛苦时光。”有的学生说:“老师打学生天经地义。是为了纠正我的坏毛病,让我这棵小树苗别长出斜叉来。虽然他打我那会儿我更不知道怎么做才对。”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何立婴分析说,老师打学生除了摧残学生身体外,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形成报复心理。从国际上看,许多犯罪青少年在家庭或学校是经常挨打的。从教育上说,体罚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体罚时,学生处于应激状态,集中精力应付体罚,根本没有精力考虑如何改正错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心理学博士雷雳说,老师打学生,对学生在心理上有短期和长期不良影响。短期内,突出的导致学生产生学校恐惧症,对上学或对某个老师的课很恐惧。情绪上紧张、抑郁、焦虑。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老师总是打学生,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完全背道而驰。挨打的学生在老师眼里是不符合某种规矩的,挨打后内心深处出现一种循规蹈矩、什么都不出头、不冒尖的念头,抹杀了创造性。从长远看,学生在心理品质和个性上,对人不信任,冷酷、退缩。如果从行为上认可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话,将更为糟糕。同学之间一旦发生口角等,也很容易诉诸暴力。
在披露的体罚学生事件中,有一些是体育教师。对此,27中任教30年的体育老师王时说,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要上体育课,体育课又多在室外,一个大操场有时几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加上有些动作需要反复训练,这些都使体罚学生的可能性增大。但这绝不能作为体罚学生的理由。事实上,上体育课完全可以同时上德育课,如教学生学会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教学生锻炼意志、毅力;教学生扶危济弱、相互关心等等。结合孩子天性好动的特点,体育课应该成为学生最爱上的课,而不该伴随着恐惧。
张红军体罚学生事件披露以后,架松小学竟有个别教师不以为然,在六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上,让孩子们足足站了五分钟后说:“不管老师如何做,都是为了你们好。”果真如此吗?雷雳博士认为,打骂学生多由教学引起。可能一开始确实是为了纠正学生的某个过错。其实是教师并不知道该怎么纠正,结果直接导致攻击行为。一些教师是把生活中的不如意迁延学生,把弱小的学生当成了“出气筒”。另外,法律的制约不够到位,没有威慑力,使素质不高的老师觉得打一下学生没关系。从传统观念看,用戒尺打学生似乎是严师的应有形象,一些教师把打骂当成一种教育手段。
“其实,打骂学生的教师是自己有心理问题。”何立婴教授分析,师生关系犹如空气,打骂学生的老师常常处于暴躁、焦虑、压抑的状态中,烦学生,神经质,而且无法控制自己。这样的老师其实是在空气中施放毒气,最终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据调查,不少有体罚学生行为的教师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等。这不仅是心理问题,而且已经发展成病态的心理问题了。她说,其实人人都会有心理问题,但教师和医生的心理问题比别的人群多。这与班级人数多工作量大有关系,也与一些教师教育能力低下,无效教育次数多有关。京城有一所重点中学,相当一部分教师心理测试不合格,个别教师处在心理崩溃的边缘。她说,教师职业的成就感本来来自学生,打骂学生的教师人为破坏了自己的成就感。
为什么体罚学生的不法行为屡禁不止?方廷钰委员分析有四种原因,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放松了;校长默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家长敢怒不敢言,甚至认为孩子太淘气了,助长了违法行为;转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如何根除体罚学生问题,市教委副主任陶春辉在一次讲话中强调,要特别重视师德教育。从一般意义来讲,师德的核心可用“敬业爱生”四个字来概括。“爱生”,是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教师法》有两项专门对“爱生”提出了要求,即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要培训教师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了解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雷雳博士建议,要加大对《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执法力度。应选择素质良好的人进入教师队伍。政府决策部门要通过政策调控,让教师职业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吸引优秀人才,淘汰素质差的教师。
何立婴教授说,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最重要。教师的人格首先要健全。她建议,以后对教师不仅要求学历,而且还要进行心理测试。国际上选拔教师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性格。教师要善良、要有耐心,要有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强烈愿望。在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对于一校之长的要求,不能只限于校园内不出现体罚学生的行为,还应有对教师的明确评价标准。通过言传身教,告诉教师应该怎么做和什么是有效的方法。雷雳博士强调指出:“近年来,从教育部到市教委,很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教师的心理问题却被忽略了。希望尽快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上议事日程。”